溫病條辨之補秋燥勝氣論,有提到本病、標病,勝氣、復氣,正化、對化,等源自內經的概念,這個理論可說是解決萬病的重要論述,想通了,則無病不可治,想不通,永難進入中醫之門。

素問六微旨大論中,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譯成白話為,岐伯說:六氣亢盛就會產生損害,所以要有承襲之氣來制約它,有了制約才會有生化的作用,才能抗禦外來太過不及的邪氣,如果亢盛無制,就會使生化之機敗壞紊亂,而產生病變。

人之生存於天地之中,陰陽之立,五行之間,一切動靜都隨陰陽之機而轉。須識得《內經》說的‘凡陰陽之要,陽秘乃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人體陽氣極端重要性,人體生命之活動,它始終存在著陽主陰從的關係,就是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都是存在著陽主陰從的關係,以陽爲主導的陰陽的動態平衡,以陽爲主導的陰平陽秘。所謂陰平陽秘,命曰平人。

中醫的病因學說認為人生病之因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不內外因等,傷寒雜病論: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於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這些都是生病的根本原因。因這些病因,人體會有相對的反應承乃制,可稱為本病,而維持生命必須保持整體的平衡,局部受病,如不可立刻平復,必定使其他部分改變以配合,此為人體相對於最初的反應所做的調適代償反應亢則害,則可稱為標病。以感冒受風寒為例,風寒為本病,人體發熱對抗寒邪是勝氣,是正化(正常的反應),如果有病毒或細菌感染,產生發炎反應而生高熱,此病毒或細菌是標病,發炎反應與高熱是復氣,是對化(不正常反應)。如仲景《傷寒論》中之麻桂、姜附,治寒之勝氣也,治寒之正化也,治寒之本病也。白虎、承氣,治寒之氣也,治寒之對化也,治寒之標病也。

現代人遇季節轉換,多會患感冒,或身體不適,有人是氣溫降低感冒,有人是氣溫回升感冒,大凡氣溫降低感冒可能是新感受寒,或是舊疾因感寒而復發,氣溫回升感冒者可能是身體遇熱調適不過而現病狀,或是因外熱而引發自身陽氣勃發,對於舊疾進行治療而現病症。且當其時,如過誤用寒藥(抗生素、退燒藥、解熱鎮痛劑阿斯匹林類、打點滴靜脈注射、肛門塞劑及銀翹散等溫病方劑),結果是大傷正氣與真陽,正氣本弱者當然諸症皆癒,因為正氣已傷,真陽已無力抗病,故諸症不顯,但是癒後甚覺困頓,嗜臥乏力,百般不適。正氣尚強者,服寒藥則症除,藥效一過,又即復發,反覆遷延,低熱不除,直待正氣衰弱,則症不復發,醫與病家皆以為病已痊癒,正氣不復者,則現衰敗之像,產生各種現代醫學認為的不治之症,陽氣來復者,則現體弱多病反覆發病之態。

可笑的是,現代醫學發達,溫病學說鼎盛,所謂的治病,都在以削弱正氣而除去症狀為目標,治的是標病、復氣與對化,苦寒之藥只可用於一時,中病即止,溫病的清法、下法,不過是命門抽柴,傷正氣使其不抗病邪而無症狀發出,標雖治而本已傷!所謂曲徒徙薪無人問,焦頭爛額座上賓,所有的症狀皆是標,是發出的警訊,單單除去令人不適的症狀,只是使人無病痛之感,把發病的時間往後延而已,但是很快得到成效,所以被奉為座上賓,治本的藥物,往往產生瞑眩反應,使人更不適,而為病患責怪。須知藥物消滅的對象是正氣,還是邪氣,例如需辛涼解表者,銀翹散絕對不治,因辛散之力不足,有效者則為正氣早傷,病已入里,徒用辛涼使正氣更傷。

內經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但是有幾個醫生作的到?開藥開一星期的份量,病情早已變化萬端,許多冠勉堂皇的話大家都會說,但是確實執行的有幾人?好醫生難尋,只有自求多福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cm2005 的頭像
    tcm2005

    理解中醫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