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各位好友繼續來批評指教

目前分類:中醫入門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基礎理論
§ 陰陽學說
§ 五行學說
§ 臟腑學說
§ 經絡學說
§ 病因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 OO 的建議與心得分享

你的建議是我期待中的反應
在剛開始教學的時候
我的確是幫學員準備了許多 “白話文“ 的資料
隨著每年學員的回饋與重新備課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本來就是奠基於生活

很強調實用性

因為大家平常上課完都沒消化

聽了許多

但缺乏討論應用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脈象的形成和臟腑氣血關係十分密切,因此氣血臟腑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會有變化,故通過診察脈象的變化,可以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邪正盛衰與推斷疾病的進退與預後。

疾病的表現儘管極其複雜,但從病位的淺深來說,不在表便在裏,而脈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淺深。脈浮,病位多在表;脈沉,病位多在裏。疾病的性質可分寒證與熱證,脈象的遲數,可反映疾病的性質,如遲脈多主寒證,數脈多主熱證。邪正相爭的消長,產生虛實的病理變化,而脈象的有力無力,能反映疾病的虛實證候,脈虛弱無力,是正氣不足的虛證。脈實有力,是邪氣亢盛的實證。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是應該走出中國文化還是應該重新審視一下中國的古代文明呢?難道我們真的要守著聚寶盆,眼睛卻看著遠方的小鐵碗而驚嘆不已嗎?我們會不會在舍近求遠,而與人世間最美好、最神聖的真寶擦肩而過呢?

[杏林漫步]生男生女話陰陽  
十方(德國)

我的原單位裏有位老記者,一生走遍中國的名山大川,見過不少世面,博學多識。他的愛好之一是,每次遇到各地的名醫都虛心請教。幾十年下來,竟然掌握了不少診病之術。我們周圍的人也經常求助於他。

二十年前,國內已經全面實行了獨生子女政策,一時間,生男生女變得現實和敏感起來。單位裏的一位大齡女同事結婚很晚,因為丈夫是獨生子,所以她一心想生個男孩,剛知道自己懷了孕就跑到老記者那裏,求他給號號脈,看看是男孩還是女孩。那時我還很懷疑號脈的作用,幾分鐘後,老記者很有把握地說,是個男孩。過了數月,女同事果然如願以償、喜得貴子。一次我好奇地問老記者:“人家剛懷孕,胎兒都沒長大,怎麼能號得出是什麼胎呢?”老記者平靜地說:“很簡單,男人是陽,女人是陰。如果孕婦的脈象呈現出男脈就是懷的男孩,如果是女脈就是女孩。所以能準,號起脈來也容易。”

當時我的感覺是老記者有兩下子。別人在醫院裏化驗才知道的事情,他號號脈就能說的清清楚楚。但這其中的道理有多麼精深,我倒沒有仔細想過。後來我結了婚,也懷了孕,才知道此事並非如此簡單。我也是晚婚晚育,開始並不介意生男還是生女,只想等以後有個驚喜。不想每次的孕期檢查等候的時間都很長,好奇心也逐漸消失了。做B超時閒著無聊,我就順便向大夫提起,能否看看是男孩還是女孩。大夫卻出乎意料地說,有時容易有時不容易,也不一定準確。果然他看了半天也看不出個門道來,說是胎兒雖然很大了,但腿老是擋著,所以看不到。一直到後來孩子快出生,都是因為角度不對而查不出來。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處:http://www.37tcm.net/bbs/html/13/5718.html
看到很多病友都想自學中醫
,可資料庫的書成千上萬,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爲了方便大家,共同切磋,我把自己學習中醫所讀書籍,和自己的思考經驗總結後告訴大家.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作者:杏林居士 

摘要:
其一難:沒思想,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所有的知識貫穿起來,什麼叫學問?學問=知識+思想,學中醫不是學歷史,歷史就是歷史,不能篡改歷史,只需要你記住,然後加以理解就足夠了。學中醫要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韓德強
去年11月下旬我在桂林講課時,連續接到兩個電話,都是告訴我,楊德明老師得了肺癌,而且是晚期,能不能想想辦法。
我的第一反映是找一位好中醫。
回到北京後,楊老師仍在北大醫院接受化療。一個多月的化療下來,錢花了六萬多,人瘦得皮包骨頭。
據醫生說,化療延緩了病情的發展,不過最多還有三、五個月時間。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

轉載:回歸傳統 走出現代中醫教育困局

周志彬 成都中醫藥大學

  傳統中醫教育的特點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治學理念受呂思勉影響甚深。民元即在鄉村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曾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各校教職。大陸淪陷後,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來臺定居。

  賓四先生為學,兼涉四部,著述數十種。有關經部者,有《論語新解》、《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有關史部者,有《秦漢史》、《國史新論》;有關子部者,有《莊子纂箋》、《莊老通辨》、《先秦諸子繫年》、《朱子學提綱》;有關集部者,則有《中國文學論叢》。尚有其他著作不勝縷舉。

治學,尤其是中國的學問,效法賓四先生為一引路明燈,特引書摘論及作學問之法,以嚮同道。

◎書摘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