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長期大劑量服用附子養生的扶陽名醫,多為得享修齡.時至現代,附子中毒的案例反而頻生,甚至有累積性中毒的報導。

筆者因研究江油附子之雙向調節性,與如何改進附子加工時的有效成份流失問題,而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農戶查訪,更自行動手炮制附子期間,驚悉制附子之低藥效和高毒性之因。

原來在附子的加工過程中,除個別制附成品,是因過度漂水,而有效成份大量流失外,生産戶更常使用劇毒致癌化工原料,來進行袪皮,增白和染色等流程,並超量灌膽增重,以求低成本生産出好看又重秤的含毒制附.此外,運入外地附子來冒充地道江油附子的行為,亦十分普遍。

臨床上,很多不類烏頭堿反應之附子中毒個案,或患者服用附子劑後之特異不適現場, 其實,多半是附子內之人爲添加劑引起的。一旦轉用規範炮制下生産出來的附子,不適多可從此消失,且療程大爲加強。

附子只是扶陽藥物問題之冰山一角,高效的經方與扶陽治病,藥的把關是首要的,涉及的主力藥種亦不太多,在此謹行呼籲同道,加強地道藥源的業內信息交流,充分把好藥物質素的關,棄用劣質藥材。

-------------------------------
正文:

自鄭欽安宗師以來,中國各地的扶陽名醫,多爲得享八九十歲之修齡,甚至壽過百歲者。扶陽名醫之間,多有長期大劑量服用附子劑養生袪病的習慣。附子戶若以每周服用二兩附子來計算,畢生服用附子量,應至少達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長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應不容置疑。

仲景先師之用附子,並不要求先煎,藥不眩冥,厥疾不療。反觀目前,同業幾乎全有普遍共識,生附子之烏頭堿,經加熱轉化爲苯甲酰烏頭胺和烏頭胺後,毒性可減低近二千倍,故醫者一般均會囑患者先煎附子。故此,現代附子劑的烏頭堿水解度,肯定遠高于仲景時代,毒性理應極低。

可是,在現實中,附子中毒的個案,時有所聞,甚至有所謂累積性中毒的報導。而扶陽名家之間,亦常會為患者服用附子後,時而無效,時而呈現不類烏頭堿反應的中毒表現所苦。甚至因而打算在臨床上棄用附子。近日引起較多人關注的附子過度炮制問題,應只限于引發藥效低下,而不能說明爲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劑後,仍有異常反應頻生的問題。

筆者原籍四川,曾任職臨床腦外科醫師,考研後專志研究中醫,近年來之主攻重點,為扶陽方藥治療腫瘤。

因有文獻指出,江油附子具獨有藥理成份,用于臨床,呈特異之雙向調節性,筆者考慮此或為川地之扶陽名家,領先發展出(病在陰者,扶陽益陰.病在陽者,用陽化陰) 特殊用藥心法的藥理背景之一。此外,筆者亦盼能對附子加工時的有效成份流失問題,有所跟進。故于本年夏秋期間,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農戶查訪,更自行動手炮制附子,試驗藥效,歷時數月。

筆者初期和附子農接觸時,其戒心普遍極重,連一句話也不肯多說。直至筆者多次表明,只為自行生産優質附子,以求改善臨床療效,並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購,甚至長期在其家中食宿與共,如是投身附子農與加工戶群體一段時間,得其認同為自己人後,才得以聽到真說話。從而驚悉,目前附子之低藥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其間之親身見聞,觸目驚心!

近日網上報導,有附子生産廠方表示,廢棄附子傳統炮制工藝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傳統的落後設施,達不到“現代化”的GMP標准要求,實況真的如此嗎?

先向大家介紹制附子的加工過程。

按傳統規範生産要求,制附子為以江油本地新鮮收成的泥附子,洗淨後當天下午或晚上必須入池浸膽,每一千斤鮮附子,配五百斤膽巴,一般爲先泡膽巴6-7天,然後流水退膽5次,每次1 天,再進行袪皮,切片和熱處理而成。此法一般需用五斤左右鮮附子,來生産出一斤制附片,成品輕脆,色黃而切面無光澤,略呈浮水。

首先說說,爲何要灌膽巴?

江油地理屬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氣,故扶陽藥效天下無雙。唯亦因其與理氣相關,故江油附子必自(一陽生)長到夏至,藥性方全,一過夏即又不能保存。全年只宜在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間掘出,過期數天不掘,即會在地下爛掉。同是附子,長于它地,即往往無此特性,既可在其它月份種植,又較易保存.唯形態與藥性,亦會隨而變異!

江油附子到期不掘,會在地下爛掉.掘出後,三兩天內,如不逢連天烈日曬幹,亦會迅速爛掉,無法陰乾,是有名的(過夜爛)!因江油附子太易爛,古時爲附子灌膽巴的原意,爲有利于在短短的附子收成期限內,高效率地進行防腐加工,以便保存運輸,而非為了調節附子的藥性。

再說膽巴的特性:膽巴的化學式爲CaCl2 (不等如塩巴NaCl),其性屬扶陰而有毒,鄉下人有用以自殺的,如白毛女劇中的楊伯勞自殺藥,即爲本品。至于近年來盛行大量灌膽巴的另一種真正用意,其實是因爲膽巴價廉于附子甚多,灌膽後上秤,附子可增重近一倍,而且外觀光亮好看又重身,自然賺頭大增。故江油附子戶有句行話:無膽不重,無膽不亮!

至于祛皮,除因爲附子之毒性富集于皮部外,亦為了商品之外觀好看,唯古法之竹刀去皮,因收成加工期,在一年之中只有十多天,故需動用之加聘人手甚多,往年是三角錢工資爲一斤附子袪皮,今年則出至八角錢一斤,也不容易請到人。

奸商的生産法,非常令人震驚:首先是以焦亞硫酸鈉(吊白塊)、工業雙氧水、工業燒堿、散泡劑等品,混合煮制附子,煮十多分鐘,即可全部袪皮。上列藥物屬嚴重致癌品,但可以低成本高速去皮,並使附子色白,透明,亮質,好看。然後再為附子超量灌膽巴,將附子泡膽過程,延至15天以上,而只作不流水退膽1-2次。甚至在熱處理過程中,給附子再一次直接灌入膽巴汁。在木制蒸籠頂上放置大量膽巴,膽巴遇熱液化後往蒸籠中附片直接灌入,觸目警心。熏制時,可再加行工業硫磺薫白的步驟(無硫磺不白)。此法用2.5斤鮮附子,即可生産一斤附片,成品沈水快速,身重面光,肉白好看,而其質甚硬。正宗的制附子質地很脆,但我們常見坊間的藥店,要動用到大銅鐘來把附片搗碎,便是這種加工法做的好事。

至于炮附子,古法為掘出鮮品泥附子後,實時砂炒1-2天而成。據悉,此為最接近仲景時代之炮附法,成品個頭較大,皮稍焦乾而淺層質疏呈泡。此法雖簡,但人力有價,産量又太低,現已極少進行。市面上極罕有地出現本品的話,常會混稱之為炮天雄。

目前市售的真實炮附子流程,多為以上述的泡膽與硫熏等制附增重流程為基礎,再加上一重直接加熱的步驟,令之有點烤焦了的外觀,便充為炮附子了。

何謂黃附片?古法的黃附片,爲工序中加入用姜黃,紅花,煮制附子兩三小時而成,目前因成本高,已經無人做了,連超級名店如北京XX堂賣的,也非正貨!

第一種變法生産,是在制附流程的基礎上,用化學染料檸檬黃來染制附片,煮十分鍾即可。缺點是色不自然,且半年後會褪色。故此,第二種更絕的生産法,是用嫰肉黃(嚴重致癌物質)來染制,成品成本低,色美,自然,不褪色。

何謂黑附片?正法是用黑豆,甘草或紅糖等煮制。變法則是用工業黑色染劑煮成,成品表面黑,肉心黑透像玻璃片,又稱玻璃附片。

生附子又如何呢?正法為以烈日曬乾,或以低溫幹燥箱焙乾者爲是。只要煮透或蒸透了再入藥,應該反而是藥效最高,而又最不引起累積性中毒的補益元陽極品。

不過,如前述之因,泥附子離土後,必需在三幾天的處理期限內焙幹,而一個低溫乾燥箱,數天內是焙不出多少斤之乾透附子的,故如果七月頭幾天是陰天,那便只能以微波或直接炭火焙乾結合硫熏來處理了。這樣處理出來的,也算是較好的附子,不過加熱溫度較高,引致有效成份打了點折扣,用量比真正生曬的附子要加大一點,且要煎煮得久一些。現在,江油的生附片多是用含硫的焦煤燒烤出來的,無硫無煙的焦煤價格貴一倍多,沒人再做虧本加工了。

在中藥中最具不可替代性,最有起死回生之能的(溫陽五虎將),在近代屢屢蒙寃。其中最寃的,還數附子!為什麼?因為它的毒性是人造的!現代文獻指出,正確地進行加熱與水解工序的生附子,有效成份可高出市售制附子十幾倍。而進行LD50測試時,小白鼠服用至相當于人體日服附子數十斤之濃縮給藥量,仍無一死亡,亦觀察不到有因長期服用而致臟腑損害之現象。換言之,天然態的附子,本來可以是無毒的。但加工炮制後的制附,卻幾乎一定是有毒,甚至是致癌的!

我們所報導的,是否少數不法加工戶的個別現像?不是的!據我們在跟多位江油加工戶混熟了之後,所得到的內部情報,與在國內外各大批發零售藥店購買樣品所見,現行流通的江油川附,十居八九都是這樣炮制出來的!

加工戶要生産附子時,只需要撥一個電話到化工原料店處,說出要生産多少斤哪種附子,根本不用明說要買那種化工藥劑,店方自會稱好,配送到戶,在單據上,自然是不會記下所購買藥種之實質種類的。本地加工戶,戲稱爲〝一條龍服務〞。

真正的附子行家,固然入眼便知。否則,一般人其實只要循公開的數據,細心推敲一下,也會發現這一筆附子賬大有問題!

江油今年的附子生産量,跌至僅五百噸之歷史新低點,本地泥附子收購價升至十二元一公斤左右。我們介紹過,如按規範生産要求的制附子,一般需用五斤鮮附子,來生産出一斤制附片,而僞法則用2.5斤鮮附子,即可生産一斤附片。換言之,如按規範生産,一市斤制附子的原料泥附子是五市斤,收購成本爲三十元,再加上加工的原料,場地,人工,水電,上稅,包裝,存倉,運輸,利潤……假如批發價低于七十元,那是全無賺頭的了,假如低于六十元,那簡直連生産成本都夠不上!那請問,假如訂回來的江油川附,索價三四十元一市斤的話,它會是規範生産的嗎?

起碼,它多半不會是江油附子,因為其它産地的附子,原料價便會便宜上很多。有些江油廠家股東家裏的地窟或私倉,正是用來貯存在外地收購之雜牌附子的….故此,別以為在江油購入的,便一定是地道附子,很可能只是狹西漢中的旱附子!

江油附子生産量大跌,而全國需求量突增,某些廠家,在七月的收獲期間,並沒有跟本地農戶收購附子,也沒有增聘人手來進行祛皮工序,那請問,供求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有些生産基地,有時根本三兩年來都不進行實質運作,那市面流通的制附,從何而來?可謂耐人尋味!

其實,很多重要生産廠家的股東,也正就是當地之個體加工戶。至于江油以外的其它産區,産量較少,即使産品冠以大廠的名頭,其實依然更常是由(山寨)戶在背後供貨的!附子的真正加工流程,不言可喻。江油附子加工現狀在全國具有代表意義,灌膽,袪皮,染色,加毒,增白,全國一樣,因江油師傅的加工經驗,早已普遍流傳全國。

總結而言,在市場上流通的制附子,離不開四種問題:

(1)大量灌膽巴而退膽不全的(膽巴附子),此類附子的含膽巴量,可超出規範生産品十多倍,入口較麻而苦,帶有鹹澀味,質重硬而面有半透明光澤,初入門的同業,最易誤以為是好附子。

(2)含大量劇毒,甚至致癌化工原料的(毒附子)。此類附子,因毒性來自化工品而非烏頭堿,故長時間煎煮,根本無助于滅毒。.

(3)因某些原因,而需安排進行反復多次流水退膽的(附子渣)。此類附子,質檢烏頭堿含量時,是一定過關的;可是烏頭堿並非水解成有藥效的烏頭胺,而是被過水沖掉。這種附子,有時一次用上半斤,藥力還比不上一兩正法炮制的制附,或者三錢生附!

(4)其它産地的附子,混充地道江油附子。

市售制附,大部份爲此四種因素之合成體。故此,患者服用附子劑後之反應,很大程度並非關乎醫家的方證水平,而是視乎他當時碰上了那一種附子!試想想,任你是國手醫神,假如有個搗蛋鬼,把你的君藥一時推大三倍,一時減少五倍,一時又添加上大量致癌藥品……試問你能不倒上大霉嗎?

這種情況,筆者在四川和港深見得很多,患者在服用附子劑後,尚未見有烏頭堿型的眩冥反應,卻已經呈現異常的頭部或胃腸不適。這種異常表現,有些同業常會誤以爲是排病反應;其實,多半是附子之人為添加劑引起的。

本年夏至前後,筆者請了幾家江油附子戶,按本人要求的規範生産步驟,試作了一二千斤制附和生附片。其間,個個附子戶搖頭歎息,視爲(違反傳統),聲言即使照辨,筆者也注定了必然會虧大本無疑(私下認同他們的忠告可能很對)!

生産完成後,筆者特別著意把規範生産的附子,試用于(1)過去服用市售附子易出現異常不適;和(2)過去曾長期服用扶陽方劑,辨證無誤,而療效不明確的案例,結果是兩者均呈現非常可喜的突破!

例如,一個家族,全員均是一旦服用市售附子,必然引發劇烈頭痛.試用正品附子,則不管如何重用,均無頭痛之現象。

另一位患者,因罹患重證心律不齊,冠心病合並心衰,長期求診于扶陽名家,仍不見好轉,近期已惡化至無法自行在床上坐起。筆者以基本類同之方藥爲其處方,唯易以正品附子,結果患者一夜病減,可站立下床,一周內可上落樓梯!筆者的個人醫術修為,肯定不如其先前求診之名家遠甚,前後療效的差異,正堪說明劣藥之誤人!

回溯附子生産變質的原因,先是盲目畏毒,引致提倡過度之炮制法;加上經方醫學與扶陽理念,在歷史上一度被忽視,令許多臨床醫師,只將附子視為(中藥強心針),而不了解三陰病在現代人之間的普遍性,從而忽視了附子的重要,引致需求日減。

因整體供求市場痿縮,附子生産戶在市場經濟扶持不足、藥商無視地道因素與稅項支出繁重等多重因素打擊下,走上了以不良生産法來減輕成本的死路;令本就被炮制得藥效大量流失的附子,更帶上了真正傷人的毒性。如是惡性循環下,扶陽至寶的江油附子,焉能不亡?

其實,附子問題,只是扶陽藥物問題之冰山一角。筆者在港穗期間,曾見一些扶陽同道,專程自海外訂回桂枝,仙靈脾等品,或專門包起旱田以制備老姜,….其藥之性味,確是勝出國內之流通品甚多.作為中醫藥之鄉的中國,竟乏內銷的好藥材之流通,思之不禁黯然。

高效的扶陽方劑,藥的把關是首要的。許多當世扶陽名家,用附子動辄數兩,此非因其偏好重用,實為憑其經驗得悉,現代的制附,重用幾兩之效力,不過等于古制之數錢炮附或生附子,即約小半劑仲景四逆湯而已。

生附子長時間煎煮後,濃縮加工而成的顆粒,可令醫家放膽下藥,而患者則免去附子劑需久煎之苦,是附子現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而要保留經方的用藥特色,附片亦不宜棄用,生附片,水蒸制附與砂炒炮附,均應續行改進生産水平並觀察臨床藥效。

官方只對烏頭堿的含量把關,而對有效成份之保存置之不理,更無視毒性化工品之滲入,為其一大敗筆,必需正視!我們呼籲國家藥品質量管理部門,對附片加工生産滲入的毒性物質進行大力整頓,以保障附子的良好藥性,保護民衆健康。

至今的所謂大廠生産或認證標簽制度,其實未見得對附子事業,有何實質的扶持作用。我們仍需要大量的有心人,去挑戰此可悲之現狀。

經方醫學與扶陽用藥,涉及的主力藥種,相對並不太多,在此謹行呼籲,同道間若能萬衆一心,加強地道藥源的業內信息交流,充分把好藥物質素的關,棄用劣質藥材,則相信不出數年,我國的中醫界,必然另有一番新氣象。

From : http://ngotcm.com/bbs/html/200802/t7085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cm2005 的頭像
    tcm2005

    理解中醫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