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找資料,用古狗大神找到《紅塵一隅間拾得》粗略瀏覽了一下,感覺上版主是個對中醫很認真對待的學術研究者,對許多觀點的見解也非常獨到,沒有從事這個專業,是中醫學術界的損失。恰好我也同好此道,看見版主丟出的許多問題,具有專業級的水準,不禁一時技癢,多言幾句,像讀書會一樣,以達互相討論之效!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09/07/324/#comment-385

 (再煎取藥汁惑?)

 一般藥物都是溫服一升,唯大柴胡湯溫服二升,因有攻下之效,為免脫水,補充水分也。其餘下劑,皆得利止後服。

需要去渣再煎之劑皆為和劑,和劑用於正虛之人,必使藥物寒涼之性被中和掉,故去渣(藥物成分不再滲出),再煎(以現有的成分互相反應中和而去劣性,以免傷正)此乃取其味而不取其性之法也!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08/27/293/#comment-386 

(<
傷寒論><金匱要略>含人參之方劑惑?)

關於今本(第七稿)與桂本(第十二稿)的差異,有可能是張仲景在後續的研究中刪改前稿所致,也有可能是後人在抄書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抄錯,甚至修改以和己意,多加的藥物,有些在當代是不會出現的,很明顯的是,今本與桂本有差異的地方,以醫理與實用性來說,桂本都高明許多。

人參與甘草劑量的差異:很明顯,在陽明病篇都比較少,原因應該與陽明病人體不當用補,但是又非用不可,只好少少用之,可見作者思慮之周密。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08/13/237/#comment-392

(@腎氣凌心不是表示水克火嗎?怎麼還要繼續益腎?不解。)

腎為先天之本,不宜伐克,只宜潛陽固攝,使心腎交通,腎氣凌心乃妄下致使相火妄動之故,宜納氣益腎,引火歸原,益腎方能收納凌心之氣,使心腎交通而安。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10/14/380/#comment-398

提綱”可以把他當做是”必要條件”來看待,有太陽病的“提綱”症情出現,才可稱為太陽病,缺一則不可。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10/14/380/#comment-409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一開始就先說是太陽病,可是卻關節疼痛而煩,脈不但不浮卻反沉而細,這樣不就有矛盾了?所以在下才會以為是對於六經病的一個「概括」而非必要條件。)

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傷寒論高明之處!可以將提綱比喻為太陽病的理論病理模型,為必要與先決條件,再來理解病理。關節疼痛而煩的原因可以是風、寒、火……,為什麼卻定為濕痹?因為脈本當浮卻反沉而細,則知是濕邪為患,因為傷於濕邪,脈會變沈,太陽病又為脈浮,浮與沈互相拮抗,濕又略甚一籌,結果就變為沉而細了。只要作個物理實驗就可證明:拿一個軟管,內沖以流動的水,一個力量往上提(浮脈),一個力量往下壓(沈脈),結果管壁的壓力會增大而變細,這就是為何脈本當浮卻反沉而細的原因,也因為如此,由脈本當浮卻反沉而細可以反推出是濕邪為患的濕痹了。中醫的高妙之處,就是透過矛盾之處,去分析理解病理,如果沒有矛盾則不成為病。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10/12/378/#comment-399

(@中醫之所謂「陷」,不知徵之以生理當為何物?)

「陷」者,氣不足以升之也,可視為內臟平滑肌失去張力或神經失去反應的狀況,原因為氣血供應不足而然。而妄下,造成體液流失,為氣血供應不足之因也。

(@似乎只觀其口渴與否,與小便赤黃而就決定熱證寒證?)

熱證表示機體代謝旺盛,相對的體液造成流失而感口渴,尿液濃縮故色黃,寒證則反之。

(@此處即古人論之心腎相交?)

可比喻為心臟送血機能,可比喻為體液,所謂的相交,是指送血機能與所送的體液量是恰當的,體液量少,則血壓必高,此為相火妄動之情況,體液量多,為維持固定血壓,心跳機能則負荷過重,出現心悸怔忡,也就是心室早搏的病態,這些情況都可稱為心腎不交

(@少陰病證之後面部分,正氣略復則已可做攻下等治法,否則若氣血、正氣不足,何以攻下?也許攻下法與理中法間錯用之,但不知可乎?)

在少陰病篇,理當不可攻下,攻下都是性命危亡之時,急下存陰也。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10/10/377/#comment-400

AB菌感染的控制:

AB菌感染的對像是免疫力較弱的病患,這些都是感染AB菌的高危險群,然而AB菌在環境中的存活率很低,表示只有在免疫力較弱的病患體內才能繁殖,所以要控制AB菌的感染,只要加強病患的免疫力即可。

要加強病患的免疫力,方法太多了,而且輕而易舉,例如保元湯、四君子湯等不勝枚舉。至於病房內的AB菌,如同黃立民強調的,AB菌在環境中的存活率很低,只要淨空醫院一段時間,AB菌自然就沒有了啊!

這樣的方法簡不簡單呢?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10/09/375/#comment-401

(@此時脈證應該出現虛的現象,而故可知浮熱於面之氣事實上是虛熱,而非實熱。但仍不知為何以水助汗而得噦?待考。)

噦,是胃寒時的反應,因為熱已外浮,又喝水,水又吸收胃的體溫,使胃更寒,故噦。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09/02/309/#comment-404

可以從兩方面解釋:

其一,人體自我的代償反應,互相牽制,靠自發機能自己癒病。

另一種解釋,究其因,如果是水邪過旺,引起五臟機能混亂,因此只要強脾治水,經過五臟互相制約,而使肝自愈,所謂的金氣不行,只是稍微抑制機能,並不需要弄到肺虛。

利用五行生克的目的,是幫助用藥思考,也可以用ABCDE來代替五行。

可以舉實例說明:肝硬化造成的腹水病人,就是水邪過旺,腎氣過強而心火衰,肺金實而靜脈壓更大,因而使肝血回流不易而病更嚴重。只要強脾傷腎(伐水),最後肝氣盛,肝病自愈。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07/27/157/#comment-406

對閣下作學問的態度佩服!佩服!

提供敝人淺見:

傷寒論用到粳米的方子有白虎湯、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等。

目的都在顧護胃氣,有點像現代胃乳的功能,所以要具黏性的比較好!

張錫純的白虎湯是用山藥代粳米,所以只要能提供黏稠的醣類物質,都可達到顧護胃氣的目的,所以還是糯米比較恰當!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09/03/311/#comment-411

(@有趣,此處說是小柴胡加味,但是卻不守小柴胡湯「去滓再煎」的原則,可見小柴胡湯去滓再煎可能另有別意,而非為了藥性能夠融合這種理由)

此處是溫邪為患,屬熱證,所以不需去滓再煎,為的是保存寒涼(黃芩)及升散(柴胡)之性,此處小柴胡湯是當解表之劑用,如果當和劑運用,要去寒涼及升散之性,以免傷正,故需去滓再煎,此為傷寒論高妙之處,因煎煮法不同,會達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強烈懷疑,張機的化學應該學的很好吧!

(@此處有趣的地方在於以水一斗煮取六升並每次溫服二升,煮的時間不長,而且服用量大,不知為何?當考其藥物組成)

考其症狀:病大溫,發熱,頭暈,目眩,齒枯,唇焦,譫語,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脈急大而數者。 

屬熱證(發熱,脈急大而數),必定脫水(齒枯,唇焦)並電解質失衡(譫語,不省人事),在現代一定在加護病房打點滴,並發出病危通知。故服用量大,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此與大柴胡湯溫服二升的道理相同,因為有下劑大黃,故多補充水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cm2005 的頭像
    tcm2005

    理解中醫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