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例:
病人男35 主訴 喘咳 六年 黃昏 睡前凌 晨易發作 稍動即喘咳
經常服食西藥類固醇 支氣管擴張劑
畏寒 痰 多稠 色 白 少腹脹【肚臍下左側】二便正常
尿色白或透明 脈象 有的說沈弱 有的說弦滑
苔剝 【中 、邊緣】 膩 白。
底下是五位中醫師對病患所開的首次藥方!B.C為飲片
A小青龍湯10 g貝母1.5 蘇子1.5 葶藶子2 白芥子1.5 大棗 (紅)1
B麻黃1.5錢 桂枝3 半夏3 清華桂1 白芍(炒)3 細辛1 五味子1.5 蘇子3 白芥子3 萊菔子3 桑白皮3 大棗3 加薑3片 加針灸肺俞 腎俞 豐隆
C炙甘草3錢 火麻仁5 生地1.5 麥冬5 百合4 阿膠4 北耆5 黨參5 遠志2 石菖蒲3 製附子2 生薑五片
D柴葛解肌湯5g 小柴胡湯2.5 麻杏乾石飲2.5 香砂六君子湯5 加 奇怪黑丸子早晚各十粒
E二陳湯2.5g 小青龍湯1.5 射干1.5 蒲公英1.5 黃柏. 川1 知母1 車前子1 澤瀉1小茴香0.6 蘇子1 杏仁1 枳殼 0.8桔梗1 貝母1 黃芩1
分析:
由症狀描述,病人應可辨為脾腎陽虛,但因長期用類固醇與支氣管擴張劑,
造成陰虛火旺之錯雜症情(黃昏 睡前凌 晨易發作),
而脈象 有的說沈弱 有的說弦滑,可能過程中間有外感,造成脈象的變化。
c醫生用藥符合脾腎陽虛兼肺痿,屬於緩則治其本,但病重藥輕,份量不足,
所以感覺無效,可以向醫師適時反應。
E醫生則可能針對你的外感與陰虛火旺之症情治療,屬於急則治其標的治法。
要看一位醫生的治療效果好不好,至少要看一個月以上(指重病、慢性病,
如果感冒的話,一天之內就要有緩解),這樣才能評估醫師的好壞!
此外醫生也會根據病人服藥的反應而調整藥方,
此即"十問歌"所謂的:再兼服藥參其變。
可稱為四診之外的第五診:藥診。
看一個醫師至少要給他三次機會,醫師不是神,一定有盲點
未必每次都能一診見效,必須容忍他有換方的機會。
遣方用藥有時也會無效,這種盲點是指,A.B.C. 三方
似乎都對症,很難取捨,而實際用起來,也許三方都有效,
也許只有三中選一才有效。
這種盲點不能是背道而馳,吃下讓病人更嚴重的藥是不被容許的,
例如:
熱病,你不能給熱藥。
寒證,你不能給寒藥。
若有疑似不清,只好給平性不寒不熱的藥。
因此十位中醫師對於同樣的病人,可能開出的處方都會不一樣,
因為用藥的思路不同,但是思路不可以有謬誤與不可理解的缺點。
某些狀況下,任何醫師都免不了要"以方測症"或"再兼服藥參其變"
這不是誤診,真正中醫治病標準,依急性病而言,最好每天換方,
像一般健保治感冒,一次開七天藥,都是浪費,感冒應該一到三天就要好,
之後調整體質時間就不一定了,這才是真中醫!
要做到隨時隨證換方,除非醫者與患者是家人的關係,可隨時照看,
要不然就是你自己學好中醫。
其他觀點:
這個案例是網路上檢來的,純作學術研究與探討之用。"言外之意"才是重點。
提供患者與其他網友意見提供參考。
網友觀點:
竊思這可能是病家以往六年當中在不同發病情況之下求訪了不同醫生,五位醫者就當時見證立方。脈沉弱屬虛,可能是緩解期時所見之脈,而弦滑則是痰盛標實所現。在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而言這是很尋常的現象。
如果將本案前頭所述當作目下症狀來看的話,當然DE就不適宜選用。若是咳重痰多標實氣急,個人認為B比A好。症不劇的話,則溫養脾肺腎則比較恰當。因為是選擇題,所以只能就此範圍之內打轉。其實其它可用的治方還很多,個人可能會用三子養親合桂附理中,若痰多氣急則另加小青龍。此病溫腎助陽總是個重要環節。另外久服類固醇的人,易引起消化性潰瘍,舌象都會不好。
患者自訴:
是一個半月內 找了網路介紹的五個醫師
不是偶愛逛醫院 是治不好病
A醫師 約40歲 還不錯 拿血壓劑 來幫偶量血壓 開業大概5.6年 不過怎麼 不吃不咳 愈吃愈咳 健保
B醫師約40歲開業大約10年 有出書 有名氣 沒健保 開的藥與A醫師差不多
C醫師 約60 歲 博士 沒健保
D醫師 約50 開的藥很奇怪 有健保
E醫師 約50 博士 有健保
偶發現 不要跟醫師說 你有什麼病名 他們比較不會 有先入為主的 想法
AB 偶都有跟她們說 偶有氣喘 結果開的藥居然是差不多
C 最厲害 沒跟他說 聽到偶說話的聲音 就說偶有氣喘
D 感覺是個 唬爛派醫師
E 不愛問病人狀況 看一看手肘到手指的血色 就自己寫下病歷問也沒問偶 咽痛 頭昏 咳嗽 就寫下去 雖然也對了八九成不過 如此做法 好像不大好 很有自信的醫師
久病身虛應以補正為主 即興發作時交給噴 劑與吸入型類固醇
小青龍湯 汗出 則是 喘咳之始
此峻劑用於有餘之人 虛者不適合吧 (指偶的經驗)
網友回覆:
我注意到一個現象,或者說是一個問題吧。A與B所開之方如此近似,可是您對A醫的評語是〝不吃不咳,愈吃愈咳〞。對B醫卻沒有評議。如果服用兩者之方之後都產生類似現象,當然容易推說藥不對證。但是如果反應不一的話,又當作何解?
五六週之內造訪五醫,平均一週多就訪一位。是否按著ABCDE依序造訪?其間痰色與舌脈之象,相信您都略有所識。把它們串起來,再與醫者所藥湊一湊,應該也會有個數。
急標緩本,這是治則常法。噴霧劑或吸入型類固醇乃西醫治喘應急之常藥,此理亦同。像鄧麗君、林翠都是因為病急而過去的。急驚風還等慢郎中,不是開玩笑麼。麻黃平喘,對支氣管平滑肌有解痙作用。有是證用是藥,除非本身心臟有毛病、或血壓有問題,否則用之無礙。西醫有吸入型類固醇之治劑,豈必中醫就不能用應急之治乎?
喘病非一日之寒所致,焉有一夕可癒之理?造訪五醫,其中療效,冷暖自知,擇其善者,從善而治,自當有癒期。即便不能全效,但也必可減緩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