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康健雜誌是關心台灣醫療的媒體人,一些報導都滿中肯的,但是看完"好中醫哪裡找?"這篇報導,我非常憂心,其所訪問的對象都是台灣中醫政策與教育的決策者,所以他們的想法很可能就決定了台灣明天中醫發展的方向。因為這些錯誤的決策方向,影響的是社會大眾明日的權益,與其事後再來檢討,不如事前透過多元的討論,減少將來的遺憾。 


我一向以科學人自居,但是我卻與這些中西醫師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好中醫哪裡找?"通篇文章的論述,訴求無他,只是說明現在好中醫不好找,都是因為特考中醫師良莠不齊,唯有以中西醫結合,透過學院派的養成教育,取代特考中醫師,才會終結這種現象。但是我的觀點恰恰相反,唯有鼓勵及開放特考中醫師,讓學院派的醫師與特考中醫師共同競爭,才會產生優良的中醫師,屆時不用去找,遇到的都是好的中醫師。

中醫在台灣不受重視是事實,中醫發展受到限制是政治力因素的介入,但並不表示中醫不好,不然全球也不會掀起學習中醫的風潮,在中國大陸中西醫結合實施多年,目前正引起一片檢討的聲浪,從思考中醫(積木文化有出繁體版)這本書的暢銷,可以窺知一二,而台灣因為特考制度在民間得以保存優良的中醫傳統,卻反過來走別人失敗之路,要中西醫結合。  
 

本文所採訪的都是學院派的學者與中西醫師,他們大多都是既得利益的維護者,但是我的中醫學習經驗與所接觸到的都是優良的中醫從業人員與一般受疾病所苦的民眾,這些優良的中醫從業人員有些是社會大眾定義的密醫,因為不公平的考試制度下拿不到執照,而受疾病所苦的民眾為何不找有執照的中醫、西醫看病,因為他們的醫療解決不了民眾的苦難,太多求助無門的民眾苦著一張臉進來,笑嘻嘻的走出去,不管什麼西醫宣稱的不治之症或癌症,在這些優良的中醫從業人員手中迎刃而解,這樣的真實情況對我這樣實事求是的科學人來說,衝擊很大,所以我對中醫花了一些時間去研究,以瞭解其中的奧秘。
 

中醫的博大精深無法用短文作全面系統的介紹,但是絕對不是文中所採訪的中西醫師眼中的那樣,以他們所認知的中醫來教導學生,未來中醫師韓豐隆當然會沮喪地說,「中醫這條路是這麼不確定。」,大學教育應該是讓學生充滿自信與勇氣,怎麼會反而讓人有不確定之感呢?這樣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是需要被檢討的。  

現就針對文章中的標題提出個人的見解與觀察,以平衡報導:  

為什麼看中醫?  

原因除了文中所述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現代化的西方醫學解決不了民眾的疾病之苦,連西方國家本身也在檢討這個問題,所以美國政府撥下大筆經費研究中醫與中藥,如時報出版社所出版的科技反撲一書所述:「醫藥:救的了命,治不了病」。而中醫能治病,才會在長期政治力打壓下一直流傳下來。楊思標教授認為,「中醫的療效是沒意義的統計,科學純度低,中醫裡還有很多的盲點待解決」這些官冕堂皇的藉口,只是凸顯了他心中的偏見,醫學與科學的差異之處在於,科學的目的在追求真理,醫學卻必須兼顧患者的感受,目的在治療疾病,以阿司匹靈為例,用了一百多年,近年來才研究清楚其作用機制,新的療效陸續發現中,怎不見受到批判,原因無他,因為他是西方的產物。

跨越藩籬與現代醫學接軌?   

 

懂得現代科學的人加入中醫的行列,使得中西醫有了對話的空間,可以用現代的語言,去看傳統治療的方法並做解釋。這樣的工作,大塊文化所出版的氣的樂章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典範,如作者王唯工博士所言:「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中醫是讓你活的快樂的學問」。要讓中醫跨越藩籬與現代醫學接軌,絕對不是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與所謂的「中西醫師」這樣的模式,因為在大陸施行多年,已證明行不通了,為何還要盲目去作?

以文中為例:穿著寬鬆的運動服,四十多歲的王先生精神氣色相當好,看不出來正在做癌症化療。王先生說吃得好睡得好,就是白血球升不上來很困擾。問了各種可能,才知道王先生吃素,「現在你要吃點魚,要不然白血球造不出來,」三總中醫部主任林高士鬆了一口氣說。

遇到這麼簡單的問題,因為他用西醫營養學的思考模式,給出的治療是 吃點魚,如果有一點基本中醫思考模式訓練的人,可以用當歸補血湯或四君子湯等補益之劑增加患者免疫力與白血球。雖然林高士醫師是三總中醫部主任,用的卻是西醫的思維在治病,這不是欺騙消費者嗎?我並不否定西醫的營養學,但是消費民眾期待的是中醫的治療,但是林醫師卻沒有提供民眾期待的中醫治療,這不是在欺騙嗎?如果將來中西醫師更普遍,這種民眾的權益不知不覺中受到侵害的情況將更普遍。

中醫與西醫的思考邏輯是完全不同的,中醫的哲學基礎是生機論,強調順勢而為,尊重身體的反應與病人的感受,不足或過剩的用藥物或針灸加以調節,使身體與感受從疾病狀態調整至健康狀態。西醫的哲學基礎是機械論,強調控制與修補,所以思維在以外力控制,追求體內化學反應的平衡,檢驗數據落在正常的範圍之內。以這兩種不同的思維發展的醫學,當然各有利幣,沒有人有資格去評斷,但是民眾與消費者應該有選擇的權力,選擇自己喜歡的醫療方式。

但是經過正規學院訓練的中西醫師,八成是選擇西醫的思考模式,原因無他,因為他們的老師也是這樣思考,此外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西方科學的思考邏輯,崇拜這種工具理性,因為這樣的科技可以富國強兵,打造船堅砲利的軍隊。但是人體不是機器,不該用對待機器的方式來對待,不可諱言,在大學時代我也瞧不起中醫,認為中醫不科學,這個觀念完全拜教育所賜,很多人由於年紀輕閱歷不夠,誤解中醫,所以錯過正規學院訓練的機會,當他們由於接觸中醫後,對中醫瞭解也相信其療效,經過自學的途徑想要為民服務之時,檢特考之門卻因少數人的偏見要關閉了,這叫人情何以堪!

要下工夫,不斷學習

有些老一輩中醫生雖未經過正規學院訓練,但是他們對於學術的堅持和熱情,卻很讓人佩服。還是強調他們未經過正規學院訓練,醫師的職責是救人與治療疾病,又不是當學者,更何況訓練的目的是醫師的養成,至於是不是正規學院訓練有必要去區分嗎?特考之後也要受訓18個月,並考核是否有執業能力,在這些點都可以把關。

缺乏臨床治療環境

中醫有優良的跟診傳統,大陸也應應發展出帶徒弟的制度,我也透過這種跟診的形式看到真正的中醫。使中醫缺乏臨床訓練,書本知識無法得到印證,就是正規學院訓練的缺點,但是自學者,大多都是跟著臨床中醫師邊學邊看,那自學中醫者不是比正規學院訓練更紮實有用嗎?

中醫是奇蹟還是巧合?

中醫不是奇蹟也不是巧合,是努力的學習、研讀經典與臨床經驗造成的,中醫的思維可以很科學很精確,因為中醫的思考邏輯陰陽思維,是一種二進位制的數位邏輯,而現今龐大的電腦科技產業就是值基於0與1這種二進位制的數位邏輯之上,其實只要把看成0,把看成1就會瞭解中醫思維的科學與精確。

現在認為:中醫不夠科學,中醫的描述需要更多的科學語彙,才能與現代醫學接軌,不注重數據,較易訴諸於感覺,缺乏準確的定量描述等意見。完全是因為他還停留在十進位制的科學概念中,沒有意會到中醫思維超越時代的先進,而擁有先進科學思維的自學中醫者,卻因為沒有受所謂的正規學院訓練而將被自以為是的學院派中醫所摒棄。自學中醫的特考生,各自有各自的專業背景,將這樣的活力帶入中醫界不是更好嗎?

打造未來中醫師

正規學院訓練出來的醫師有點沮喪地說,「中醫這條路是這麼不確定。」相對於充滿熱情、有另一項專業背景與活力,並且對中醫充滿信心的特考中醫師,如果由您選擇,您覺得誰比較適合當未來的中醫師呢?

後記

寫這篇文章目的無他,是希望提供一些不同於當政者與主流媒體的觀點,如果能進一步多探討特考制度存廢的問題,用媒體監督當政者草率的決定,使台灣的中醫醫政觀念更開通,整合發掘民間中醫的人才與資源,這樣一來民眾獲利,無形中也增加國家的競爭力,以我的觀察,台灣民間是保留最多傳統中醫資源的地方,只要適當的整合與鼓勵,變成國際重大疾病的治療重鎮是指日可待之事。但是當政者沒眼光,所以寄望媒體能透過專題,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
(這篇文章是我寫的讀者投書,修改了一些與作者對話的內容,也省略了一些中醫特考制度的介紹與有必要維持此制度的論證,有些語句不是很圓融,是因為刪減的後果,特此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cm2005 的頭像
    tcm2005

    理解中醫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