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評論一:辨證論治觀念的釐清

我觀察了一陣子,發現很多人,
對很多名詞是”望文生義的理解”或”字典式的解釋”,
對於很多名詞以自己的理解解釋,沒有多方考證,沒有追溯原始的意涵。
因此以自己的理解去詮釋很多概念,今人如此,古人亦然,
不要認為大陸的中醫教材說的都對,盲點也是很多。
“中醫”、”西醫”、”科學”、”哲學”、”陰陽五行”……….這些術語,
每一個名詞,如果要以一本博士論文的份量都無法簡單概括,而一般人卻認為自己很瞭解!

舉”中醫”為例,是近一百多年才出現的名詞,在此之前,都只以”醫”概括之。
那何謂「中醫」?其根本何在?這要回顧歷史,看看大家怎麼說,共識為何!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詮釋,但不要忽略了,這個問題不是我們說了算!
尊重歷史,除非你自己自創一套醫學理論。

而”辨證論治”是1950年代才定調的概念,為的是與西醫”辨病論治”作區隔,
如果要追溯”辨證”的概念,應該可以追到漢代的傷寒雜病論,
但是在傷寒雜病論中是”辨xx病脈證並治”的概念,
到了金元時期更加上了”因”此一概念,所以完整的辨證概念是
辨”病”、”脈”、”因”、”證”’、”治”五個層次去辨證
回到討論的核心:“中醫的精確辨證要靠什麼呢?”
這是一個反思的好問題,
西方的科學,有科學哲學這個學門在進行反思,
我想中醫也需要,也有人在做,我認為每一位想學好中醫的人都該怍,
想要學好”醫”,常常進行這樣的反思是必須的,
會反思,不一定保證學的好”醫”,
但是不會反思,保證一定學不好”醫”。

在“醫者意也!:中國傳統醫學的傳統與革命”一文中,廖育群問:
現代的中醫是否與古代的中醫相同?
如有不同,那麼區別何在?
這樣的問題應該由誰來回答?

留給想要學好中醫的人思考思考!

ps:看到這篇文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沒有感覺者
斥之以鼻者
開始產生疑問者
行動去找答案者
會心一笑者
希望” 沒有感覺者”少,” 行動去找答案者”多。


評論二:閱讀原典的提倡

再回到討論的核心:“中醫的精確辨證要靠什麼呢?”
看需要而論,看對象而論,也就是數學計算中常附註的概念:準確到小數點以下第幾位。
要測量大尺度的東西,相對而言,小數點以下的位數是可被忽略不記的。
有”忽略誤差”概念的數學,應該也算精確吧!

第二個層面是能力的問題:舉脈診來說,一個未經過訓練的人,怎麼摸都感覺一樣,但是受過訓練的人,
可以分辨出1521種脈象,所以精確度的提升與訓練及能力高度相關。

第三,不要以為有數字就叫精確,很多都是唬外行的,在化學方面有一學門叫:儀器分析,
有討論很多這個問題,有興趣可參考相關書籍。
………………
還有很多可以討論,寫出一本書都沒有問題,
所以問題在於”人”,以嚴謹的態度,精確可以比儀器還精確,說不精確的人,
應該還沒將中醫研究透徹吧!

舉個調酒師或絕對音準的例子吧!感官絕對比機器靈敏,取決於有沒有開發與訓練
西方科技如此發達,為何釀酒企業還用調酒師來調酒?而且調酒師身價奇高。

所以“中醫的精確辨證要靠什麼呢?”
首先要先確定中醫有精確的辨證,才能回答” 靠什麼呢?”
看了許多前輩發表的意見,似乎還在”確定”的論辨過程中,
如果無法確定,也不用學中醫了,因為治不好人,肯定會被淘汰,學了也沒用,
因為醫生模模糊糊,可不是病人之福。

如果確定了,是因為信仰、民族自尊心……….還是有現實的驗證支持此一信念,
如果是因為信仰、民族自尊心支持此一信念,我建議您還需再思辨思辨,或著放棄學中醫了,
因為將來只會遺誤病情害人而已。
如果是有現實的驗證支持此一信念,就要確定其普適性,不是安慰劑效應,身為醫家還能精確運用,
這樣的確定才具有精確的意義。

所以奉勸想要行醫救人的同道們,先”確定”一下,醫學院畢業、考到醫師執照並不代表確定,
這個道理放諸四海皆準,西醫也逃不過這樣的檢驗與反思。
至於”靠什麼呢?”我想古人前輩已給我們很多提示了,答案都在原典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cm2005 的頭像
    tcm2005

    理解中醫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