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們回顧歷史,往往是為了釐清當代的迷惘,著眼於未來。本書作者波特嘗試跳脫當代主流視野的局限,還原醫學自然的風貌,儘管謙稱本書「只討論西方醫學──它是世上唯一成功散佈到全球各地的醫學傳統」。事實上,波特是透過細膩的歷史變遷來解構當代對於西方醫學的迷思,破除短視所造成的過度樂觀與偏見。為此目的,波特發展了一個更為寬廣的架構,導引讀者認識現代醫學的本質:由人類物種的源起做為開端,而以政治經濟架構下的醫療體系即將全面轉變做結,全書八個章節,環環相扣、一氣呵成,非常引人入勝。

本書從疾病寫起,以演化的角度來審視人類文明與疾病共生的過程。人類開始放牧與務農之後,社群變大了,成了傳染病滋生的溫床。「原來的動物病原,跳越了物種界限,成為人類病原」(見本書第24頁)是演化過程中的常態;牛帶來了結核病與天花、豬與雁鴨傳遞了流感。可是也不要完全怪我們賴以維生的禽畜,隨人類社群之間的貪饞、掠奪、無窮盡的慾望而興起的戰爭與殖民,更是促成疫病蔓延的重要力量。疫病見證了自然與人類生理間複雜的動態平衡關係,與人類文明的進程相互蘊涵,是人生的常態,宇宙中的自然現象。

生病了自然要看醫生,可是不同的人類社群對醫生的角色有不同的想像,連傳世的《希波克拉底全集》都有多元的源頭與歷史。西方醫學的傳承還歷經了中古黑暗時期,其中偏勞「伊斯蘭世界負起古典醫學之薪傳大業」,12世紀大學出現之後,才由伊斯蘭世界譯回文獻,到19世紀基層醫療網才逐漸形成,這漫長的歷史中,醫療方法卻往往是弊多於利。弔詭的是,20世紀後實驗室的研發,促成有效醫療方法的興起,鞏固醫師整體進入上流社會之時,卻也造成以病人為中心的希波克拉底醫師倫理觀的式微。作者率直的指出:正規醫學讓人失去面對病痛時,維繫尊嚴的能力與操之在我的從容。於是當人們面對「正規醫學趨向悲觀時,另類醫學在人心中注入了希望」,對另類療法相當篇幅的介紹,是本書的特色。

醫生存在源自社群的醫療觀,而「每個社群的醫療觀都由文化對身體的態度與價值支撐」。波特以象徵意義飽滿又彼此矛盾的觀點來詮釋身體,強調「以解剖手段研究人身構造之理,是西方醫學的特色」(90頁)。解剖學打破了體液平衡的身體與生命觀,由笛卡兒的自然哲學衍生出「身體是一架機器的想法」,與醫學化學興起後身體為「整合平衡體」的概念相拮抗,進而產生了「生機論」與生物學的概念,而後觀察與實驗導引現代醫學發展出對身體不同的詮釋。現代醫學以手術刀為前導,X光等現代儀器為輔助,「越看越深入」(116頁),觀看成為發展的重要導引。

新科學在文藝復興的時代興起,聽診器的發明帶動診斷技術的突破,病人感受的症狀成為次要,重要的是醫師發現的病徵(徵象),據以診斷疾病、預期病情、決定療法、並測驗治療效果,於是實驗室成為臨床醫學發展的基礎。由微生物病源論衍生出疫苗的研發、免疫學的誕生,乃至於內分泌學與分子遺傳學的興起,都代表實驗室對於現代醫學發展的重要貢獻。可是由過往瘧疾等大部份疾病根除失敗的經驗來看,「現代醫學的方案與投資,不能滿足第三世界真正的需求」,而攸關複製人等基因工程進展所伴隨的倫理憂慮,更是當代的難題;此外生物醫學可能「帶人深入越來越微觀的世界去搜尋疾病,但是往往忽略了族群、環境與健康構成的寬闊圖像。」

實驗室最直接的產品是藥,攸關著治療的成敗,治療因此成為醫學舞台的重心。有了藥物,病原說順利地戰勝了體液說,磺胺類藥物與抗生素問世後,增強了研發「神奇子彈」對抗疾病的動力。然而過度的樂觀導致了預期之外的悲劇,如安眠藥沙利竇邁造成一萬個以上的畸形兒,預防流產的乙烯雌酚(DES)會造成新生女嬰包括陰道癌在內的病變,所幸今日已有相關規範來避免。不過在當今的消費社會中,波特提醒我們,「濫用藥物與藥物依賴,隱然已成醫界與社會都必須因應的嚴重問題」(165頁)。

除了藥品之外,外科是另一項治療的利器。外科源自不同的傳統,戰爭的需求、器材的研發、麻醉藥品的問世,都是促成外科技藝興起的原因,這其中還包括了產科學。無菌概念的興起、消毒方法的精進、X光機等診斷器材的研發、輸血技術的發展、抗生素與免疫學的知識,以及體液平衡原理的掌握,擴大了外科手術的領域與範圍,也為迎接移植醫學的年代奠立了良好的基礎。也由於能力的擴大,攸關器官移植、代理孕母、乃至於試管嬰兒等倫理議題紛紛躍上公共舞台,同時外科醫學彰顯了跨學科特色與耀眼的明星光芒。

讓移植手術與尖端醫學科技能夠運行的重鎮是醫院,它代表先進、專業、新穎、昂貴,是現代醫學的心臟。可是作者提醒我們,醫院在歷史上從未扮演過這種角色。令人不平的是,醫院的興起與護理專業的興起息息相關,護士是醫院營運的重要支柱,卻未得享受應有的尊榮。當前在財團與國家資本的介入之下,成了「沒有靈魂、缺乏人性、浪費又無效率」的單位。

要洞悉晚近演變的趨勢,波特導引我們探討醫學與現代社會的關係,見證「西方醫學如何由個體戶變成集體營利企業」的歷程。在20世紀,改善健康照護成為重要的政治宣傳戰,作者呼籲「在標榜理性、民主、進步的社會裡,醫界應該發聲,扮演領導角色,而不只是追隨者。」(230頁)可是事與願違,市場的興起使醫學成了追求盈餘的生意,至於健康福利政策,則「只有控制支出的手段、成本與管理會計的策略、追求短期利益的措施,根本毫無章法。」(247頁)寫在千禧年末,波特認為「21世紀的醫學似乎必然會改變,無論角色與眼界,焦點不再是對抗疾病,而是讓人有選擇生活型態的餘裕,強化身體,進一步延長壽命」(248頁),醫學必定面臨新的時代大轉變

這是本企圖宏偉的佳作,作者展現驚人的以簡馭繁能力,讓讀者在最精簡的導引下快速地了解當下的事實與史實,也有助於大眾健康素養的大幅提升,締造了歷史書寫的新境界。筆者非常贊同英國《柳葉刀》(Lancet)主編霍頓醫師的話語(見封底):「解析歷史潮流、恢復歷史真相、戳破教條、針貶知識份子的浮誇氣息,沒有人比得上波特。」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6年1月號】 

相關議題:談談西醫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