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助產士只還在「落後地區」擔任接生工作?完全不是。的確,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對於拉亞非一些經濟上較弱勢地區,都努力加強助產士的角色,以促進婦幼健康。然而,台灣可能較不清楚的是,在絕大多數所謂的「已開發國家」中,助產士仍是正常分娩的主要接生人。

紐西蘭在大會上報告,該國助產士的接生率近幾年一路攀升,達到63%的接生率,而產婦與初生兒的死亡率也達到前所未有的低點。當台灣的代表詢問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奧地利等國的助產士接生率,得到的答案常是:「全部啊。」在這些國家,大部分的生產被視為是正常的,由醫院工作的助產士接生,遇到異常的生產狀況,則交由醫師處理。在助產士與醫師如此分工下,這些國家的剖腹產率約在15%-18%之間。

對於這些國家,即使在醫院生產,產婦也普遍可以選擇蹲、坐、站等姿勢生產,亦有水中分娩與針灸減痛等措施。日本也由助產士在醫院擔任主要的接生工作。荷蘭是這次大會廣為討論的例子;其助產士不但是主要的接生人,還協助四成的產婦進行居家分娩。國家越「先進」,助產士越該被淘汰,完全是個迷思。

醫學教育單位當初以想當然爾的「先進=不要助產士」的錯誤邏輯,造成助產人才的長時間斷層,已對台灣助產界造成莫大的傷害,也衝擊我們的婦嬰健康。 

美國的生產照護系統,可能是已開發國家中最不可取的;向美國看齊,容易造成一些惡果。醫療社會學家常稱美國主流的生產模式,為一「病理模式」或「醫療模式」,先假設所有的產婦可能會有狀況發生,因此將產婦當成「準病人」來處理,並以醫院醫師為主要接生人。產婦待產時進入醫院後,就一直躺在病床上,即使是低危險群的產婦也以電子胎兒監視器從頭監視到尾,並大量使用藥物止痛、催生。顯然台灣目前的生產模式與美國較類似,而與歐洲、紐澳、日本不同。

「病理模式」有什麼弊病?大量的臨床研究顯示,對於正常的分娩,一些不必要的例行性措施可能會阻礙產程,也增加監控儀器誤判的比例,因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醫療干預,反而可能平添危險。美國也反省其病理模式,是造成剖腹產率80年代末期達到25%的重要因素。

讓我大吃一驚的是,在跟幾個北歐國家助產士交談下,發現這些國家跟中國大陸學習針灸已經有好一段時間,許多醫院都採用以針灸幫助減輕陣痛的措施,而且多由助產士執行。台灣也有助產士赴中國學習這項技術,但是很難獲得重視,反倒是北歐等地早就採用多年了呢。這些我們在台灣叫做「另類」的作法,根本是人家的主流嘛。我越加發現台灣生產講究「科學化」真是走得太極端。

復興助產士、鼓勵自然產

上網路的助產士 

又一個難堪的世界第一?台灣助產士沒落的警訊

參加一個女人的會議

生產痛楚、醫療科技與女性主義論述

出處:http://chialing.social.ntu.edu.tw/otherwriting.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