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動脈以瞭解病情的內在變化也稱切脈或診脈。

  脈爲血府,貫通周身,五臟六腑的氣血都要通過血脈周流全身,當機體受到內外因素刺激時,必然影響到氣血的周流,隨之脈搏發生變化,醫者可以通過瞭解脈位的深淺,搏動的快慢、強弱(有力無力)、節律(齊否)、脈的形態(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現而測知臟腑、氣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長的情況以及疾病的表裏、虛實、寒熱。如病變在肌表時呈現浮脈;病變在臟腑時,呈現沈脈;陰證病候時陽氣不足,血行緩慢,呈現遲脈;陽證病候時血流加速,呈現數脈等。脈診是中醫辯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前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中醫獨特的診法。但在臨診中也有脈證不符的特殊情況,如陽證反見陰脈,陰證反見陽脈,因此把脈診作爲唯一的診斷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須強調四診合參,才能瞭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確的診斷。

  1.切脈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脈,即橈動脈腕後淺表部分。

  2.切脈的方法;切脈時讓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伸出手臂置於心臟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順。

  切成人脈,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橈骨莖突)部位的橈動脈定關,繼續以食指在關前(遠心端)定寸,然後用無名指在關後(近心端)定尺,三指應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觸脈體。三指的疏密應以病人的高矮適當調整,如患者身體較高,醫生三指排列可鬆一些,而病人身體較矮,則三指排列可緊一些,同時要三指排列整齊,否則影響脈形的準確性。

  小兒寸口部位狹小,不能容納三指,可用一指(食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三歲以下的小兒,可用望指紋代替切脈。

  切脈時運用三種指力,開始輕度用力,在皮膚爲浮取,名爲舉;然後中等度用力,在肌肉爲中取,名爲按;再重度用力,在筋骨爲沈取,名爲尋。根據臨床需要,可用舉、按、尋或相反的順序反復觸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體會。

  寸、關、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沈三候,稱爲三部九候。

  3.寸口脈分候臟腑情況:寸口脈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臟腑的功能情況,以寸關尺分候相應的臟腑,這是前人的經驗,在診病時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在臨診時仍需全盤考慮。

  4.切脈應注意的事項:

  ①醫者須全神貫注,仔細按觸,反復細心體驗,防止主觀臆測粗枝大葉,時間也不能過於短促(每次診脈時間不應少於50秒)。

  ②注意內外因素對脈象的影響:如小兒脈較成人脈軟而數,婦女較男子脈細弱而略數,胖人脈較瘦人脈沈。夏天脈較洪大,冬天脈較沈小。劇烈運動後脈洪數,酒後脈數,精神刺激和某些藥物也可引起脈象的暫時變化。

  ③有些人因橈動脈解剖位置的差異,脈不見於寸口部而於拇指腕側處,稱爲反關脈,從尺部斜向手背,稱爲斜飛脈。

  5.正常脈象:健康人的脈象稱爲正常脈象。一般是不浮不沈。不大不小,不強不弱,不快不慢,均勻和緩,節律整齊,又稱爲平脈或緩脈。平脈至數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間四至五次;相當於72~80次,節律、強弱一致。脈象受體內外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生理的或暫時的變化,也屬正常。如年齡越小,脈跳越快,嬰兒脈急數,每分鐘120~140次,五、六歲兒童常爲一息六至,每分鐘90~110次,青壯年體強,脈多有力,年老人體弱,脈來較弱,成年人女性較成年男性脈細弱而略快,瘦人脈較浮,胖人脈多沈,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長途步行,飲酒飽餐,情緒激動,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則脈較弱。

  6.異常脈象與臨床意義:有關脈學的專著中所記載的病脈有28種,然而根據脈位、脈率、脈力、脈形、脈流的流利度及節律等劃分的脈象往往是混合構成,有些病脈是兩個以上單一脈複合組成的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