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學習模式是師徒制, 學習很大一部分是透過模仿, 老師傳授的心法反而言簡意賅,
這樣的學習模式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 學生的悟性也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要 "深得師心"
老師才願意傾囊相授, 俗諺有云:教拳不教步, 教步打師傅. / 江湖一點訣, 講破都不值.
但那已經是過去民智未開的想法, 老師沒有自信(恐懼), 是權力欲望的奴隸(貪婪),
希望透過資訊的不對等, 來達到掌控或遂行欲望的目的, 所以學徒往往像家僕一樣,
需要打雜, 除了學技術, 也學如何做人.
傳統學中醫是到藥房打雜三年, 合格了開始搬藥切藥三年, 師傅看滿意了,
丟一本藥性賦給學生背, 都會背了, 抽背也合格, 再丟一本湯頭歌訣給學生背,
然後呢 ?
十年期滿出師, 就可自立門戶了.
但對實際狀況的掌握如何呢?
那就學字廢紙, 學醫廢人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醫術成淚成河(家屬與病家的悲苦困頓)
病家的悲苦困頓是我的學習動機
加上黃師順意對傳統文化學習技巧的啟蒙
黃光國教授在哲學思維上的推導
jazzliang亦師亦友的引導提攜
黃師必麟的傾囊相授
還有許多師友慷慨與我分享的心得
上過許多一期一期的課程, 也跟診過許多老師
臨別時, 我習慣性的會問問老師有何建議
所以
默念師容
與
臨別贈言
就成為我繼續學習的動力與養分
省視過往寫心得 - 不忘初心
每次新課程開始, 我習慣性的會問問學員的學習動機與心態,
在課程中企圖心的表現也都了然在心, 其實學習是一項非常私密的活動
在課程中透過眼神的互換, 看到有人在發光, 我知道又有一位阿難在捻花微笑了
然而眼神時而迷惘時而困惑, 我知道我需要再多些譬喻與類比來說明
如果我在學員的靈魂之窗讀不出訊息, 我知道緣分將盡
這是我的教學心得
我也常常會寫下學習心得
之前學習時, 也常常寫心得與老師印證, 都因此獲益良多
透過反觀自省, 互相印證
希望學員強迫定期或靈感來時再靜下心來反思
關於學習的心得與體驗
不需預設太多, 也不需預設讀者
當作是自我的對話
作為這次學習之旅的紀錄與總結
如果有實際的運用經驗也可以醫案的形式紀錄下來
這些都是將來的資產
重視當下記筆記 - 一期一會
不要對自己的記憶力太自信, 也不要相信錄音筆會忠實記錄任何音波
一來記憶是會扭曲與遺忘的, 二來生命苦短錄音檔通常不會再聽
而是否能再上到相同的課程 ?
雖然在不同地方有開過名稱相同或課程大綱相似的課程
但我自覺並沒有開過一樣的課程, 因為上的方式與內容並不會相同
上課是學員大家共同建構出來的, 氣氛都不太一樣,
我當下關注的問題也不大相同, 與大家分享的方式也不一樣
在當下這個時空, 我覺得脈診很重要, 所以就把所有的課都排入脈診
但之前卻都沒有排入, 緣起緣滅, 一期一會,
常常有人詢問某課程是否會再開, 其實我也不確定
甚至要講出同樣的上課內容也不容易
所以一期一會, 即使人事地物都相同的組合, 時間的變化也不可追
我珍惜每一次的會面, 傾囊相授我的心得體會
最理想的狀況是學員能心領神會
但這有現實上的困難
所以筆記是很好的補救措施
以往的學習經驗,
聽的懂的記下來, 以備將來查考
有些聽不懂的先記下來, 回去找資料查書,
或是等將來因緣成熟再拿出來印證
遙視未來贈三書 - 莫將容易得便將等閒看
以前練太極拳之時, 老師說過先練柔而後至堅剛
鬆柔的目的是練知覺敏感度, 專業術語稱為 "聽勁"
鬆柔不是軟趴趴, 是有定位結構下的放鬆,
"聽勁" 練出來後就要加強發勁的訓練, 這有一定的步驟與方法
並非放鬆, 放鬆...... 有一天突然力大無窮
這是學習的精髓
正形氣是第一步, 學中醫也一樣,
要練出中醫的知覺敏感度出來
這個敏感度出來後, 以後自學才有架構可以延伸
這個盲點是很多自學中醫者的共性
看了某人的醫案, 記了一些方子, 但是實際遇到狀況還是無法用
其實很多人說了一口好拳, 寫了很多漂亮的醫案
但是行不行, 看看拳架, 看他處方的辨證思維就知道了
所以有人問我推薦書, 我都推薦提供思維架構的書
1.鄭欽安三書
2.傷寒質難
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當然內難與傷寒雜病論等經典,那不需推薦,那是要當枕頭每天摸的
但是應該進入門檻很高,對於初學者,真的只能當枕頭吧!
如果對推薦的三書,看了沒感覺或有難度,建議再找有緣的老師再學
因為知覺敏感度還沒出來, 一離開老師, 中醫就絕緣了
會背 100個處方,不如會一個原則, 一個理論
顛沛在於醫, 流離在於醫, 不與人浴
自然日進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