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該墓地曾被訛傳爲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掘了1號墓,1973年至1974年初,發掘了2號、3號墓。據《史記》和《漢書》記載,長沙相利倉于漢惠帝二年(西元前193)卒。隨葬器物有大量“譴策”竹簡、醫簡、帛書、彩繪帛畫和兵器、樂器、漆器等,其中已判明的帛書有28種、計12萬餘字,分爲六藝類、諸子類、兵書類、數術類、方術類和地圖類等,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的一次重大發現。
中國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位於湖南長沙東郊。共3座。1972年發掘1號墓,1973 ~ 1974年發掘了2號和3號墓。據墓中出土印章、簡文及《史記》和《漢書》記載,2 號墓墓主是第一代侯利倉,死于漢惠帝二年 (前193);3號墓墓主可能是利倉兒子、第二代侯利豨,下葬于漢文帝十二年 (前168);1號墓墓主應是利倉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後數年至十幾年間。這幾座墓的發掘,爲研究漢初的社會經濟及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提供了極爲重要的資料。
墓葬形制 3座墓都有墳丘,墳丘下是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土坑。坑口平面接近方形,口下有多層臺階,墓坑往下逐層縮小。1號墓墓口長 19.5米、寬17.8米,深16米,2號和3號墓略小。棺槨用巨大的木板製成,置於墓底正中。槨室上下四周塞滿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層層填土夯實 。1號墓四棺一槨;2號墓棺槨已朽,推測爲二棺一槨;3號墓三棺一槨。槨室內由隔板隔成4個邊箱和中間棺室。木槨平素 ,木棺塗漆施彩繪。1、3號墓的內棺還飾絨圈錦,棺蓋上覆蓋帛畫一幅。1號墓女屍年齡約 50歲,全身裹殮衣被20層。經解剖檢驗,外形、內臟器官均保存完整,這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十分罕見,當因墓室密封,形成恒溫、恒濕、缺氧、無菌地下環境所致。2號墓早期被盜,骨骼已散亂。3號墓墓主僅存骨骼,經測定爲30歲左右男性。
隨葬器物
絕大部分放在 4 個邊箱內,總數達數千件。有漆器、紡織衣物、陶器、竹木器、木俑、樂器、兵器、農畜産品、食品、瓜果、中草藥和印章等。此外,1號墓有記錄隨葬品種類數量的“ 遣策 ”竹簡,3號墓有“遣策”竹簡、醫藥簡及12萬多字的帛書(見馬王堆帛書)。漆器數量最多,有鼎、漆(馬王堆出土)盒、壺、盤、奩、耳杯和屏風等,多繪紅、黑等色。器上大多隸書“侯家”字樣,有的還在木胎上烙印“ 成市□ ”等 ,表明有來自蜀郡成都市府的産品。陶器內大多盛有食品,器口用草和泥填塞,緘封“侯家丞”封泥;頸部所系竹牌上隸書食品名稱。木俑包括著衣俑和彩繪俑,身分有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馬王堆漢墓1號墓出土的絲織衣物,爲家蠶絲織造,數量大,品種多,工藝高超,尤以絨圈錦最爲珍貴,代表漢初紡織最高水準。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是我國已知畫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性最強的漢代彩繪帛畫。畫面呈“T”字形,上部寬92釐米,下部寬47.7釐米,長 205釐米,屬族幡一類的東西,出殯時放在行列前面,落葬後覆在棺上。帛畫可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爲天上景象。右上方畫太陽,中立金鳥一隻。左上方畫新月,中有贍蜍、玉兔。中部繪人首蛇身像,爲上天主宰神女蝸。太陽下的扶桑樹上,又有8個小太陽。古代神話傳說,天上有10個太陽,輪番照射,相替棲於扶桑樹間,這裏爲什麽畫9個太陽,說法不一。新月由坐在飛龍翅上的女子托舉。下面有兩隻飛鳥相對,懸著鈴鐸。再往下,兩扇天門內,二人拱手對坐。中部爲人間景象。一老婦人,爲墓主人,利倉之妻。前有兩人捧盤跪迎,後有三女隨身伺候。下部爲地下景觀。一巨人站立兩龍之上,橫跨一條大蛇,雙手托帶著可能象徵大地的白色扁平物。該畫畫天上以示死者的終身歸宿,畫人間以示死者生前的榮華富貴,畫地下以示陰間的幸福。整個畫面佈局對稱,線條流暢,描繪精細,色彩絢麗,顯示了西漢高超的藝術水平。該物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帛畫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漢代繪畫遺存中最精彩的當數帛畫,其中最令人動魄驚心的便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字形“非衣”,它系馱侯利倉之妻蓋棺的吉祥物。畫面分天朝、人間、地府三段。全圖內容豐富,想象瑰麗。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帛畫、竹簡、木牘,是我國古代佚籍的一次重大發現。寫在絹絲上的《陰陽五行》、《春秋事語》、《周易》,分別以秦篆、古隸、漢隸書寫,展現了古代字體的演變過程。省博物館專家熊傳薪稱,由於帛畫反映的社會思想狀況複雜,目前學術界對帛畫哲學思想研究還值得深入。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
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到運動保健的重要性,並創造了一套以呼吸運動與軀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方法。早在春秋戰國時,以呼吸運動爲主的“導引”方法已相當普遍。到了漢代,導引療法又得到進一步發展。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3號西漢墓中就出土了繪有各種運動姿勢的帛畫導引圖40多幅。華陀吸收前人的成就,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創造了一套“五禽之戲”,即摹仿虎、鹿、熊、猿、鳥等5種禽獸動作姿態的保健體操。據說其弟子吳普每天做五禽戲,常年不斷,“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後漢書·華佗列傳》)。
馬王堆漢墓帛書
帛書分類難定
春秋戰國時期,除了將文字書寫在簡牘上,也有書寫在繒帛上的。帛書因其質地極難保存,故考古偶有所獲,彌足珍貴。據悉,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經過最初整理約40種、計12萬餘字,內容分爲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術和地圖6類,其中有《老子》、《戰國策》等珍貴文獻,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在此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有關專家就帛書整理報告了最新進展。至今爲止,帛書整理仍未完成,帛書由最早專家提出的40種,到現在確定分爲50種,文字11萬余字,專家分類則分爲文藝、諸子、兵家、方技和數學5類。由於整理未最後完成,因此帛書的種類還將有變。
一、老子甲本
二、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
三、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
四、老子乙本
五、春秋事語圖版
六、戰國縱橫家書釋文
七、足臂十一脈灸經釋文(八、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釋文)
九、脈法釋文 (十、陰陽脈死候釋文十一、五十二病方釋文)
十二、穀食氣釋文 (十三、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釋文十四、導引圖題記釋文 )
十五、養生方釋文
十六、雜療方釋文
十七、胎産書釋文
十八、十問釋文 (十九、合陰陽釋文二十、雜禁方釋文二十一、天下至道談釋文)
馬王堆漢墓房中書1973年底至1974年初出土于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共6種。其中《十問》、《天下至道談》、《合陰陽》爲性醫學專著,《養生方》、《雜療法》、《雜禁方》和《胎産書》含有大量性醫學內容。這批文獻皆不見傳世,它的出土,填補了中國漢代以前性醫學文獻的空白,也爲中國性醫學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十問》以問答方式討論了10個有關房事養生的問題。主要論述房事中應如何順應天地陰陽的變化進行補養。提出"接陰之道"必須身心安定健康,並儘量做到精關堅固,從而保護性功能和健康長壽。具體敍述行房時如何做到閉精不泄。對因勞累而致性功能喪失者,應通過消除顧慮,加強營養,鍛煉身體來恢復。
《天下至道談》首先以"天下至道"來強調房事養生保健的重要。進而明確指出房事須經學習,從而提出了性教育問題。學習的主要內容有房事體位元和技巧(十勢),房事中有利於養生的要點(十修)和方法(八道),房事中男女性生理反應的表現(三詣、八動、五音、五征、十已、八觀),女性外陰及陰道的十二處解剖部位。指出了房事需在男女的心理、生理準備充分時方能完美。該書還解答了"七損八益"即七種有損於人體的性行爲和八種有益於人體的性行爲。
《合陰陽》專論行房的原則和方法,如在對女性性反應的五征描述時,指出男性應怎樣運用相應的親昵行爲。書中還闡述了一日之中男女精氣各自旺盛的時刻,以及男女交合的各自適宜和時機。
《養生方》是一部以養生爲主的方書。其中有較大篇幅涉及房中用藥。治療的病種有老年性陽痿、一般性陽痿、陰莖腫大、精液短少以及爲男性治陰壯陽,爲女性治陰激性等。書最後還附有一幅女性外陰各部名稱圖。
《雜療方》爲古代醫方書,文字殘缺較多。但可從中看出有一類被稱爲"內加"的壯陽藥方,用以增強男性性功能;另有一類被稱爲"約"的壯陰藥方,用以激發和增強女性性功能。
《雜禁方》爲以厭禁爲主的方術之法,事屬迷信,但書中涉及用禁厭的方法和合夫妻關係,可作參孜。
《胎産書》是有關胎産的古醫書。對妊娠期間的胎兒發育特徵以及孕婦在不同月份的養胎方法作了較詳細的論述。還記載了一些安胎保産求子的藥方。
總括這些書中的內容,它包括下述幾方面內容:
(1)觀念。視人爲自然中的一部分,男女之間的交合爲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
(2)宗旨與目的。有利於健康的和諧、滿足的交合。
(3)生理。以八動、十已、五征、五音、三詣等概念所構成的男女在房事中的生理反映。
(4)解剖。男女外生殖器各部位的標識。
(5)行爲。以八觀、十勢、十修、八道等概念敍述男女交合的體位與技巧。多以男性爲主動的一方,但強調女性的快感。
(6)孕育。指出了受孕的時間、胎兒性別的選擇,以及妊娠全過程中的調養方法。
(7)性功能保健與障礙治療。保健應注意七損八益;治療以男性陽痿和女性陰冷爲主,也包括一些促進男女性功能的藥物和方法。
總之這批現存的最早的房中書構成了中國古代性醫學的基本框架,是嚴肅的房事指導,在此後兩千餘年的中國傳統性醫學的發展過程中,這一框架中某些部分的內容得到豐富,但未見逾越。
湖南馬王堆漢墓女屍“體檢報告”公佈
“沈睡了兩千多年的辛追遺體保護良好,皮膚仍有彈性,關節還可以活動,軟骨組織用肉眼就能看清。X光片顯示,老太太的骨質比現在60歲的正常人還好。”。
昨天,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30年保存情況的報告首次對外公佈,報告顯示,馬王堆女屍目前的狀況與出土時基本沒有變化。
但正如領銜對古屍進行“健康檢測”的專家羅學港教授所言,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還有很多擔憂和難題擺在古屍保護專家面前。
衆多專家爲辛追“體檢”
2002年,湖南省博物館新館建成,在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喬遷之前,爲了保證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並爲以後進一步做好保護提供科學依據,經省政府同意,省博物館請來了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專家對女屍進行了一次全套的“健康檢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動員了包括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微生物學、放射學和外科學等學科的衆多專家,從解剖、病理等方面對古屍進行了系統研究。
經過兩年努力,到今年6月,所有實驗室工作全部完成。此次檢測專案負責人、湖南省解剖學會理事長、中南大學馬王堆漢墓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羅學港教授對匯總的各種資料進行了綜合分析,形成了這份《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三十年保存情況報告》。這份報告在昨天開幕的紀念馬王堆漢墓發掘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正式對外公佈。
保護方法是成功的
根據報告顯示,通過氣相色譜和高效液相色譜等方法對30年來所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分析,還從單獨保存的女屍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硬腦膜及女屍保存液和有機玻璃棺內採集可疑黴斑做了細菌和黴菌培養,所檢物件均無細菌生長,也沒有分離出黴菌。
在無菌條件下,檢驗小組還取女屍右小腿前面皮膚、小腿肌肉組織、肝組織分別用顯微鏡觀察,發現大部分結構與30年前的檢查結果基本一致。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女屍的骨結構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劑依然清晰可見,古屍的外形、膚色無明顯變化。這些結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護方法是成功的。
辛追皮膚比以前白了
採訪中,負責對古屍進行檢測的羅教授一直強調一句話:“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其實這也意味著古屍從出土到現在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
從古屍出土時的資料圖片和現在的狀況對比來看,老太太的面部皮膚已經不如以前紅潤,略顯浮腫,並且舌頭更加突出。對於這些現象,羅教授進行了解釋。
因爲出土時棺內原來的棺液是微紅色,而目前用於保存古屍的溶液是白色透明的,對皮膚有一定的漂白作用,因此顯得比出土時白了一些。至於面部略顯浮腫,羅教授分析說,由於目前陳放古屍的玻璃棺有幾層隔層,這應該是玻璃的光學折射而産生的視覺錯覺。而古屍舌頭比出土時伸出更多的問題,羅教授說,那是因爲在古屍出土時腹腔已經積存了氣體,釋放出來的時候造成了舌頭更加突出。
肝臟中發現黴菌芽孢
同時,羅教授還向記者透露,他們在檢測老太太的分離器髒時,在其肝臟中發現了幾個黴菌的芽孢,雖然還沒成爲黴菌斑,但這已經構成一個危險的訊號,目前所有分離臟器的保護均參考古屍的保護。
談話間,羅教授對於祖先的防腐技術非常敬佩:“出棺時研究人員發現屍體身上的細菌都被殺死了,至今還不知道前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當年周恩來總理希望將馬王堆古屍至少保存200年,到現在還只保護了30年,能否在將來的17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保存古屍的原貌?羅教授回答得非常誠懇,他說:“我們只能說我們這一輩人盡自己最大努力,希望能夠將接力棒很好的延續下去。”
辛追“體檢報告”提出了古屍保護的三大難題,羅學港教授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
問題一:如何防止蛋白質的降解流失?
這是目前古屍保護面臨的最大難題。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重要成分,沒有蛋白質,古屍將只剩下骨架和纖維組織,成爲一具“乾屍”,即木乃伊狀態。
解決思路:
提高玻璃棺內固定液有效濃度,保護蛋白質不被降解。
問題二:如何防止骨組織脫鈣?
棺內溶液有一定的酸性,受其影響,古屍骨骼組織中的無機鹽會逐漸脫離,即俗稱的“脫鈣”。
解決思路:
向棺液中添加一定化學物質,中和一些酸性,保護鈣質。
問題三:如何防止細胞組織的水腫或脫水?
細胞組織的水腫或者脫水將導致古屍皮膚浮腫或萎縮,其維持關鍵取決於細胞內外環境的濃度平衡。
解決思路:
有效控制保護液的濃度,以及有效維持館內的恒溫恒濕環境。
據史料記載,辛追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死于西元前186年,時年約50歲。1972年,辛追遺體從墓葬中出土時,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這也是世界上首次發現歷史悠久的濕屍,出土後震驚世界。
神秘紅色棺液讓辛追2000多年不腐
在馬王堆女屍出土的時候,棺材裏注滿了一種紅色的棺液。科學家們相信,這種液體是使辛追2000多年來不腐的“神液”。
羅學港告訴記者,經過化驗可以證實,紅色棺液成分複雜,之所以是紅色,是因爲摻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學成分對人體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還檢測出了許多中藥的成分,這些東西泡在一起就成了深紅色。可以肯定,這種紅色液體具有殺菌作用,可以保證屍體不腐。
紅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機汞,也就是水銀。專家推測,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藥的習慣。在古代中國,煉丹術是人們追求長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煉出的丹藥,本身都含有汞等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當時人們意識不到,但是汞對於細菌卻有殺滅作用。所以,雖然辛追生前濫服丹藥沒能長壽,身後卻陰差陽錯,丹藥的毒性卻使得她的屍骨長久保存下來。
羅學港介紹,在紅色棺液中還發現了一些中藥的成分。據介紹,在陪葬品裏,人們發現了大量的中草藥,從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古人能夠配製防腐藥水的觀點。“這些化學物質的結合,是古屍保存的基本原因。”羅學港說。
爲什麽當時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沒有保留下屍骨,而辛追卻可以?這起碼說明這種防腐藥水的配方是一個偶然因素形成的。羅學港認爲,辛追2000年不腐“充滿了偶然性”。除採取了得當的防腐措施之外,當時的環境一定非常乾燥,有利於保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氣隔絕避免了細菌對屍體的侵蝕,再者,馬王堆墓一直沒有被盜。地質條件加上人爲因素,使得辛追的屍體奇迹般保存下來。
科研人員加強了對辛追的檢測,利用更新的防腐措施讓她“延年益壽”
“我個人認爲,如果不是因爲考古把辛追挖出來,在那樣一個恒定的環境中,女屍再有一個2000年也應該可以繼續保存。”羅學港說。
但是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屍體保存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怎樣才能繼續保持好屍體?怎麽才能完成周總理的囑託滿足國人的厚望,讓馬王堆女屍繼續保存下去呢?羅學港坦言:壓力很大。
在給辛追搬家時,30年來使用的固定液已經首次全部換掉,現在保存仍然是採用以福馬林爲主的固定防腐液。保護液的配方還包括甲醛、乙醇、甘油等。羅學港介紹說,目前雖然女屍保存尚好,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體檢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主要是屍體的細胞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於固定液的PH值偏酸,使得骨頭的鈣離子流失很多,由於骨組織只有有機質,而沒有無機質,時間長了,骨頭就有可能變成“麵條”,辛追也就只剩下一張皮。他認爲,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任務是防止女屍體的蛋白質加速降解,以及讓細胞結構保持穩定。目前他們採用的辦法是加入緩衝液,中和固定液的酸鹼度。
羅學港介紹說,目前辛追棺材中早已經不是當初出土時的紅色棺液,保存的液體經過了蒸餾水的稀釋都是無色透明的。30年來,由於浸泡,辛追的皮膚有些發白。他們將不定期爲辛追更換棺液。其保存環境也一直類比發現時的環境:恒溫是0到4攝氏度,恒濕是70%到80%之間,爲了保證相對無菌,還要不定期給辛追進行紫外燈照射消毒,殺死細菌。
除此之外還加強了檢測,其中包括對固定液的濃度、PH值、離子、氨基酸含量的檢測,科研人員還會從形態上取材料檢測,隨時觀察辛追的變化。
“目前總體來說是一邊觀察研究,一邊保護。我們能做的只能如此。”羅學港說。“很多人對馬王堆的保存給予厚望,但是環境變了,對保存增加了更大的難度,我們將盡心盡力,讓老太太‘延年益壽’。”
http://www.huaxia.com/zt/whbl/2004-67.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