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倪海廈的網站透過網路發聲之後,我從旁觀察,看到一些現象,我將這些現象概稱為”倪海廈現象”,現就觀察所得,評論一下,也提出一些問題,提供反思。

一、有許多相關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延伸蔓延。
二、凡貼文於他版討論區必定引起論戰,可見此人言論之爭議性極大。
三、有兩極化的反應,敬若天神者有之,視如仇寇者也不少。
四、論戰最後都流於各說各話,持平講理之論也有,但較少。
五、最後反對者都出言譏諷,暗喻倪海廈沒有科學實證或期刊論文,在自說自話。
六、贊成者則提供很多中醫治好病的實例來反擊。
七、有人出來要雙方停止論戰,希望不要變成中西醫學之爭,不要互相批評。

其實這樣的論戰模式,如果對民初醫政發展的歷史有研究的人,應該不陌生,只是當初是西醫批評中醫,內容一樣,還是罵中醫不科學,以及用實例來辯駁的模式。
其實不論科學、西醫、中醫都不復當年,在形式與本質上都有重大的變化,但是人們還是用舊的思維在生活在辯論。
自認”科學化身”的人,開口科學,閉口科學,還在用當年胡適宣傳的那套: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證據會說話的舊思維,為自己的無知辯護。
自認”西醫代言人”反駁倪海廈的人,其實根本不瞭解現代資本主義下的醫療商業如何在發展,被人賣了還在替人數鈔票。
自認”中醫代言人”反擊的人,背景就比較複雜,但是訴求就比較用情緒性的語言。

我不喜歡說不痛不癢的話,反而感謝曾經批評或意見相左的人,讓我有反思的機會,因為他們提供了我提升的機會,點出了我的盲點,但也不希望用太情緒化的語言,反而容易模糊了焦點。至於各位看了,是否與我一樣開始反思一些問題,如人飲水,得者自知(寒者喜熱飲,熱者喜冷飲,得者自知)。

倪海廈許多情緒性的語言,有人受用,有人不受用,智者何不自取其可取之資,而且知識是可辨證性的,沒有唯一的真理可言,引用難免有錯或不嚴謹,因為這不是他的強項,何苦以人廢言,可以看他治病的部分而不看罵人的部分。

看他的文章,從知識增長的觀點看,沒有助益,因為沒有系統的論述,但可增廣見聞。誠如倪海廈自謙所言,他是功力最弱的經方家,所以看的懂他治病的巧門者,已入門中,掌握中醫的精髓知識,看不懂的只是門外漢而已,所以懂者恆懂,不懂者恆不懂。不過沒關係,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這”倪海廈現象”就像照妖鏡一般,看到觀者的本事與斤兩,也看到社會的小縮影。

PS:如果對科學、西醫、中醫在形式與本質上重大變化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幾本書:
社會科學的理路(黃光國,心理出版社)
科學哲學(周林東,復旦大學出版社)
當中醫遇上西醫(區結成,三聯書店)
醫這意也(廖育群,東大出版社)
科技反撲:「醫藥:救的了命,治不了病」(愛得華.田納,時報出版社)
發明疾病的人(尤格.布雷希,左岸文化)
作者試圖在書中證明許多疾病根本不是疾病,而只是為了來促銷藥品的結果。現今的醫藥工業重新界定了人類的健康,許多人類正常的發展階段,如生、老、性和死亡,都被視為疾病。全球運作的大型企業集團(藥廠)促成「發明」疾病及其治療方法,藉以在市場上行銷他們的醫藥產品,在許多聳人聽聞的疾病報導中,都有這些企業在贊助。今天,我們已難區隔真正的醫學和巧妙的醫藥行銷戰爭。疾病於是成了工業產品。廠商和利益團體把正常的生命過程扭化成醫學問題,他們把生命「醫藥化」了。
  這個生命醫藥化到底進展到什麼程度,到底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醫療體系、對我們個人產生何等重大的影響?這一切到現在還很少有人談起,更沒引起過任何爭議。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書裡將會講到,拍賣健康的規則有哪些,而我們如何才能自保不讓健康被賣掉。
作者簡介
  尤格.布雷希(Jorg Blech)在英德兩地研讀生物及生物化學,一九九四年開始擔任醫藥和科學編輯,最先在《明星雜誌》,接著轉到《時代週報》,一九九九年起任職於《明鏡週刊》,是德國最佳的醫藥記者。他說:「我動手寫這本書,是因為我還想健健康康地活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7028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cm2005 的頭像
    tcm2005

    理解中醫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