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固然實用,但於許多說法,畢竟太過含糊粗略,實際運用上不會有困擾,
但是在解說與陳述上,畢竟有不足之處,如果要說明給一般人瞭解,
適時借用西方物理或化學定義法來著手,也不失為一技巧。
西方的科學與醫學,雖然缺點很多,但是有些話說的很清楚與研究作的倒是滿好的,
有時借來說明一下事情,也滿好用的,舉例來說,麻黃素從生藥麻黃粹取,
效率約200分之一,一克麻黃可粹取0.005克麻黃素,
一個人一天的耐受量是0.024克,但是以三錢為劑量的麻黃湯,
透過換算率就有0.05克以上的含量的麻黃素,
如果單服用0.024克的麻黃素,人就受不了了,
但一次喝下含0.05克以上含量麻黃素的麻黃湯卻無大礙。
我要說明的就是人造高濃度的霸道藥物與天然物質的差異,
能以幾分鐘的速度治好感冒,卻不會有不良反應,這是中藥的優點,
而這樣的優點不是偶然的,是在組方之初就考量進去了,所以中藥的安全性滿高的。
其實藥物的種類、份量與效用評估是滿難的,但是有效沒效卻很容易辨別,
關於度量衡與用量多少的問題,弄清楚現代與漢代的換算比例是一回事,
是不是會影響藥效那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度量衡需要精確換算之所以會成為一些醫家關注的問題,其實是用藥方式的誤解之故,
如果用傷寒書中的用藥方式,並不要求絕對藥量,而是先煮一大鍋分溫三服中病即止,
所以只要藥物比例對,都不成問題,其實服藥的藥量絕對不可能成正比的反應在藥效上,
如果做過生化實驗的人都知道,誤差很大,所以統計學才會有被發明的需要,要看出關係,
必須取對數值並經過回歸,西醫的藥效,也只能保證計算出在血液中藥物維持一定濃度的用量,
但是他們都忽略了,在血液中有,不一定就會發生藥效,一些人常常拿這點來詰難中藥,
說無法精確計算,其實藥效要發揮作用,根本不管血液中藥物濃度多少,
重要的是作用部位的濃度多少才重要,這就是西藥只能控制而無法治病的原因,
所有的藥物只能影響血管分佈到的地方,血管越多,影響越大,全體一視同仁,
但是中藥卻有不平均分佈的功用,專用術語叫歸經。
如果懂中醫的人都能用現代人能理解的物理或化學概念來詮釋中醫,
如果學中醫的人都能作翻譯的工作,將中醫知識以現代人能理解的概念來詮釋中醫,
必定會加速中醫的普及!
此外,在一般習醫者的感覺裡面,現在好像很注重方劑的樣子,
大家似乎很在意某某方治某某病,可是某某方能夠治某某病
難道不是因為它組方藥物配伍適當嗎?
如果這樣說是對的,那研究藥物不就是更重要的事情了?
之所以會"在意某某方治某某病",是因為病本身是不變的,治療途徑可以是多樣化的,
是一對多函數,只要掌握病的本質,用藥的組合是不用固定的,討論方的層次就足夠了,
藥物因不同配伍而變。
用政治來比喻,就是黨對黨談判才是有意義的,個人的意見不能代表整體意見,
整體的意見是透過協商妥協後的結果,在團體中,個人的獨特性會被掩蓋掉,
所以古人大多不談單獨藥性,一物加減藥性全變。
神農本草經裏的藥物功用,其實是在某種特定配伍條件下才會出現的!
但並不表示藥物不該研究,而是指出唯有在辨病脈證治的脈絡下,
來研究藥物才是有意義的研究,單獨研究藥物而想以特效藥的模
式來解決病的問題,例子不是沒有,不過只是特例不會是常態。
中醫藥的理論,絕對不是單靠經驗累積就能得出來的,
而煉丹房與自家的廚房就是古人的實驗室,
透過一代一代有限的知識、實踐和想像來堆積而成的,
內經與傷寒論如此嚴謹的理論體系本來就不存在於生活家常裡,
如果沒有靠系統的學習與不斷的臨床試藥,
是沒有人可以在生活家常中自然就會靈活運用方藥的。
古人與我們有勇氣可以”以身試藥”,但是我們要怎麼對別人說明
並證實自己的感受就一定對呢?
當我們在質疑動物試驗不能代表人體反應時,
難道別人就不能質疑特定人的試藥結果,不能代表全體人類的試藥結果嗎?
而A吃藥的結果,也不能代表B吃藥後會有相同的結果,
那這種毫無理性的盲目反對的心態是可議的,不如回歸本質,
提出有效且合理的詮釋,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發揚中醫。
人類的文明就是靠抽象思維來延續的,內經與傷寒論也只是抽象思維而已,
目前照書用藥都能符合現實需要來治病,但是不同時代的人卻對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
如何讓中醫知識以現代人能理解的概念來詮釋,又不喪失其原本欲表述的含意,
是我們這一代學習中醫者不可推託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