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在中醫裡,列為啞科,就是自己不會表達的科;在處理時難度更高,
必須更仔細謹慎。但由於體質純正,用藥即應,病情來快去也快。
這幾天有個貼身觀察的醫案,提出來提供參考:
小朋友現年:十七個月
2005.12.02:
早上:發現發燒 38.3 C,活力尚可,飲食大小便如常。
下午:仍發燒 38.7 C,略顯倦怠,飲食大小便如常,給予 2g 桂枝湯調和營衛。
晚上:熱度不減,明顯倦怠,飲食大小便如常,咳嗽頻繁,給予 2g 麻性甘石湯宣肺定嗽。
午夜:睡前給藥 2g 麻性甘石湯,夜臥不安,因咳而醒,略有哭鬧。
2005.12.03:
早上:仍然發燒 38.8 C,活力尚可,飲食大小便如常,期待正氣來復,並未給藥。
下午:家長協同出遊,略顯倦怠,飲食大小便如常,咳嗽頻繁,略有哭鬧。
晚上:熱度不減,哭鬧時可達 39.8 C,明顯倦怠,飲食大小便如常,咳嗽有痰,給予 2g 半夏厚朴湯宣氣除痰。
午夜:睡前給藥 2g 半夏厚朴湯,上半夜略有哭鬧,下半夜安睡如常。
2005.12.04:
早上:體溫 36.4 C,活力尚可,飲食大小便如常,嬉戲如常,略有鼻塞與小咳。
下午:以苓桂朮甘湯助正氣宣發,作善後調理之劑。
晚上:觀察一日,已完全恢復正常。
從出生至今,此次是第二次發燒,平常活力旺盛,只有打完疫苗後第二天略顯倦怠,
上次打麻疹疫苗後不久,約一星期後,即發燒 38.3 C,因活力尚可,飲食大小便如常,
未予處置。發燒 38.3 C- 38.7 C 之間擺盪,第三日才給予苓桂朮甘湯助正氣宣發,
次日在左大腿風市穴附近出現直徑 5 公分大之斑疹,第五日燒退如常。
這種打疫苗後局部出疹的案例,看過的不只一例,麻疹發燒絕對不可退燒,
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疫苗好像沒用,反而讓人失去警覺心,以為可以免疫,
其實上網看一些文獻就知道,其實有些疫苗效果有限,
有些甚至無效,但是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打呢?至少讓人有選擇說不的權力吧!
(根據美國疾病防疫中心(CDC)1986年的死亡率週報顯示,1985年到86年間,感染痲疹的病童裡,有四分之三都接種過痲疹疫苗。而且,雖然痲疹疫苗防止嬰幼兒感染痲疹,卻延後了人們感染痲疹的時間。以美國為例,全面施打痲疹疫苗之前,90%的痲疹病人都是五到九歲的兒童,全面施打痲疹疫苗之後,55~64%的痲疹病患都是超過十歲的人。1970年代在加州洛杉磯大學爆發的痲疹流行病中,痲疹患者的平均年齡是22歲。)
回顧此小朋友初生時狀況不佳,羊水提前破裂,醫生判斷有危險,進行剖腹產,
初生體重 2700g ,未服用母乳,以牛奶餵食,待六個月後添加四神粉為副食品,
服用月餘,整體氣色與健康狀況才明顯好轉。回顧影響健康的關鍵因素為:牛奶與疫苗,
經長時間與家長溝通,終於停止,期間以四神粉為副食品,為扶助健康之關鍵因素。
比較另外兩例長期觀察的小朋友,一者兩歲餘,另一為九月餘,皆順產餵食母乳。
初生時體格健壯,母乳哺育期間,體健身強,兩歲餘者,在一歲斷乳後,在一次發燒時,
半夜掛急診被使用西藥退燒,及肛門栓劑退燒,之後咳嗽難欲,又服西藥止咳,
自此之後,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過敏症狀、過動傾向,之後打流感疫苗後出現劇烈發燒反應,
不斷與家長溝通觀念,改用中醫療法與飲食習慣,之後家長才改弦易轍,自此免除了半夜掛急診,
為小孩高燒憂慮的不安生活。
九月餘者,因母親懷孕期間,誤信廣告,喝大量牛奶補充營養,結果小孩出生體格壯碩,
但明顯痰氣水濕嚴重,易哭鬧,經建議母親食用四神粉替代牛奶,再透過母奶改變小朋友體質,
經一次發燒,出疹之後,排除多餘體濕,期間高燒三日並未服藥,癒後方顯精壯。
綜合評論:
家長的觀念很重要,必須對發燒要有正確認識,周圍的人會給餿主意,要你立刻給小孩退燒,
半夜小孩因病不舒服而睡臥不安,大人未深究原因,以為是發燒之禍,掛急診、打點滴、退燒藥...,
結果造成小朋友發燒反覆,退了又燒,遷延日久,幸運的變成過敏兒、氣喘兒,不幸的變成
罕見疾病病童,很多罕見疾病病童的親友都在問,為什麼是我們?原因很簡單:就是無知惹的禍。
詳細論述請參閱:正道的偏執(二)。
這個案例花了兩天,檢討其中用麻性甘石湯可能方向有誤,麻性甘石湯對止咳有神效,
如與病因不符合,雖可止咳於一時,但對治癒疾病無幫助,經多次案例的檢驗,可以加以肯定。
加以引伸,銀翹散是時醫喜用之方,其為禍尤烈,對於體質本健之人,服用通常無效,
但對虛弱人,服用卻有效果,推究原因,寒涼藥物都會傷正氣,弱化心臟,結果使正氣不足,
無法抗病與發燒,感覺上好像無症狀,以為好了,此機制與西醫退燒藥的結果類似。
藥物是輔助功能而已,吃完藥必須活力如常,如現倦怠,表示正氣已傷,感冒症狀消除,
只是潛伏回身體中,日積月累,變成將來重病與癌症之因。
40 c 以上:劇烈疾病,必須用藥。
39 c - 40 c:高燒,邪勝於正,可用藥以助正氣。 (104.0 F)
38 c - 39 c:正常發燒,體力尚可與疾病對抗,可不用藥。(102.2 F)
37 c - 38 c:低熱不消,屬脾虛,免疫力虛弱族群。 (100.4 F)
37 c 以下:必須活力尚可才屬正常,如倦怠表示正氣不足。 ( 98.6 F)
大人好像都不太發燒,不是都不生病,而是自癒機制被破壞了,
正氣不足以發燒抗邪,一旦積重難返,發高燒時,都是危及生命的重病,
發燒是好事,正確的處理態度,往往不用藥也可痊癒。
下次看到別人發燒千萬別再給錯誤的建議了:用冰枕、多喝水、趕快退燒!
歡迎各位好友繼續來批評指教
- Dec 06 Tue 2005 18:18
啞科(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