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不食肉靡”是一則昏庸皇帝流傳千古的荒唐故事。天下鬧著饑荒,民眾大批餓死,猶自在宮中獨樂樂的晉惠帝很詫異,問老百姓何不吃“肉靡”,肉靡大概就是皮蛋瘦肉粥之類的美食。充份顯示出執政者高高在上,養尊處優對窮苦大眾之漠視,傳神得很,也令人欲哭無淚。

--------------------
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 (序)
From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060404

現代西醫經歷過很長遠的傳統︰草藥、冶金術等,基本上與中醫的遠古傳統非常相似。解剖學,隨著生理和病理學的發展,把西醫學完全改觀。今天,除了醫學史家,再沒有人記得遠古的西醫傳統,其實完全與中醫,或者其他古醫學(如印度AYurVeda)沒有兩樣。

一些拜服中醫藥作為國粹,或者失望于高科技西醫而寄望于傳統中醫藥的病患者,盡管假定了自己追隨著一套古傳的陰陽五行學說,以求解脫,但對近百年來,中醫藥隨著科技入侵的演變,已無可避免地相應改變,又知道多少?

辦教育者,提供服務者,為了資源的考慮,巧妙地把中醫藥定位到必須繼續依附在陰陽五行學說,因此省免了科技資源要求的軌道上,又是否知道近百年的變化,中醫藥的軌跡,其實已無可避免地走進了科技的要求?單純的陰陽五行,早已不可能廣為現代人接受。

至于研究一項,矛盾更難解決。中醫藥強調經驗和獨立病例的分析和記錄,與科學尋求客觀統合的研究方向背道而馳。究竟矛盾怎樣解決?有假定傳統理念必須保留者,堅持傳統方針不能放棄,必須包含在任何研究項目之內,最簡單莫如邀請中醫按照他的傳統見解發揮,只要在分析之時,使用科學方法便可。表面簡單的折中,是否真能實施,有待考證。

當前華人社會的中醫藥施受情況,正面臨著傳統的假定和不同程度的現代化的影響。實際情況難以看得通、說得清楚。最好還是憑著假定辦事,否則迷惘更影響辦事效率。

區結成醫生是西醫,受的是良好的現代醫學教育,治理病人的豐富經驗都在先進的醫院中累積,思維的軌跡自然難以脫離科技邏輯。雖然他的著作題目定為《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若改之為《當西醫遇上中醫》,可能亦屬適當。也許假若沒有世界性的對科技的一些迷惘,中國大陸認中醫藥為傳統光榮的執著,加上香港回歸前後對中醫藥的重新定位,極具識見如區結成醫生者,也不一定認真地探討他本科外的,科技主流之外的”另類醫療”吧?

西醫遇上中醫,若索性不理不睬,也不至于影響業務。西醫守則當中,歷來便有一條︰不容許與主流之外的醫療系統聯系溝通,這助長了西醫對中醫的忽視和忽略。區醫生接受了醫療服務基本上應屬多元,而非單元,因此如他所說︰假裝中醫藥與西醫互不相干,便等同卸責。”因此,他便感到遇上中醫必具省思的需要。

區醫生選擇了從歷史去探索,作為省思的方向。因為早就提出了醫學是多元的,中西醫孰優孰劣的辯論,不必要尋求絕對,很多文化和傳統的難題,也便容易處理。華裔的讀書人或普通人都不會絕對地懷疑傳統中醫藥的實際價值。那極長的歷史,完整的系統,超越其他體系的姿采,確令人拜服。在不同程度的理解當中,批判者有之,但全面否定者實在少見。正如孔孟于華人心坎之中,無論批判傾向多尖刻,亦難見全面否定也。華人之對中醫藥,因此容易產生盲目信奉,甚至迷信的情況。當西學傳入中國,科技給予傳統中醫藥很大的沖擊之時,衛道者自然產生屈辱之苦。時至今日的香港,我們仍屢聞中醫藥受壓制的傾訴。西醫面對現實的文化沖擊,往往被逼表態。區醫生選擇了歷史的方向,作為省思的主線,于是巧妙地避開了表態的需要。

可是,西醫論中醫,真能逃避表態嗎?區結成戰戰兢兢,絕不表示主觀批評,客觀地細述中醫藥近百年的發展,讀者容易看得出他的厚道和客氣。

可是,中醫在現代的發展史,基本上便屬于它的衰落史,無論多麼小心,也遮蓋不了,在現代科技的進攻底下,中醫藥被霸道得永無止境的勢力推倒,退縮到喪失主導的實況,實也難怪血淚的傾訴了。

到今天,原產中醫的內地,中醫人數佔醫生的五分之一,所謂”中醫醫院”數目只佔十分之一,而該等醫院的每年開支,百分之六十以上竟花在西醫西藥上。這不是倒退的最佳證明嗎?百年來,中醫謀求振作自強,嘗試把科技引進中醫領域,加強診斷,補充治療。結果如何?是實際充實?還是引狼入室?反正衛道者有中醫藥不科學化必被廢,科學化也被廢的消極看法。

問題在于科技滋潤著西醫西藥,能量極大,看似永無止境,日新月異。科學發展的傾向是單元的,不斷尋求絕對正確的辦法,不會給予傳統醫藥保留自己的空間。傳統醫藥只有在那霸王清洗的陣地之上招架。

如果能量無限的科學.真能給我們解決所有的健康問題.無論接受服務者和行醫者.的確只需循著科技的方向追求便可。可惜.在病因病原邏輯復雜的領域.科技的貢獻離開理想仍遠。且看敏感.病毒、衰老、失調、癌癥等領域,仍缺乏徹底解決的辦法。主宰現代的科技,既非全面解救系統,多元的取向便有其必要,中醫藥便有保存和發展的空間.使其追上時代了。

西醫之參與“中西醫結合”,其出發點便應源自實際補充西醫之不足的考慮上。不必受政治原因、文化傾向.社會壓力等勢力的影響。

半世紀以來,在中國境外.西醫藥主導.另類醫療屬于輔助性質。中國境內.國家政策是中西醫結合.亦見實際措施,如教育機構、服務設施的制度化和興建,都有具體的增加。可是,科技的多功能力量和實踐的成果,不留余地地腐蝕中醫藥,不斷地搶奪使用者,造成中西醫結合沾上有名無實之嫌。

所謂“結合”.是平均使用.公平發展.還是西醫加用中藥,中醫加用西藥?

平均使用中西醫藥.或者說,平均分配資源.投入中醫藥或西醫藥。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醫療上的行政指令,的確也曾實施。其結果不但使部分病者吃虧,還大大打擊西醫對使用中醫藥的信心。

公平發展呢?樂見如此,但能體現嗎?科技的成果.造成了它的專橫跋扈,早已形成惟我獨尊之勢,除非傳統醫學能及時引進科學,利用科學,否則只好安于自我封閉了。

因此,從病者的實際需要考慮.還是西醫和中醫,各自把自己的能力規範,再在自覺不足而存在缺陷的地方,使用中藥(西醫)或西藥(中醫)好。

區醫生沒有給多元化醫學提供答案.或研究解決辦法。他只肯定醫洽疾病的過程,應該是多元化的.中西兩個不同的制度亦可共存共進。我在這里一沒有更高的能力去提供中西醫結合的辦法;二也沒有叨了區醫生的光,看了他的著作而想通了點。但其實我不能樂觀。不能樂觀,原因在于區醫生提出的兩點︰第一,科技發展的速度太急速,勢不留人。第二.現代人要求硬闖關,把沒有好好交代的道理都要求作好整理。我對中醫藥認識不夠,不知道中醫藥硬闖關的能力。

其實,區結成醫生對硬闖關也略見消極。他用了三章的篇幅,分別解釋中醫的三個重要道理︰第一,陰陽五行之道︰第二.臟腑理論;第三.辨證論治。他多方考據,仍找不出把三大理論現代化,使用科學方法去做出現代解釋的具體辦法

也許,作為西醫的我們.只要放下其實與我們專業殊不對稱的優越感,既可繼續使用我們熟悉的西醫和西藥,同時認清自己業內缺陷,尋求中醫中藥補足.便能進一步發揮醫者的責任。在這程序當中,使用西醫常規的研究方法,去證實療效,加以記錄和推廣,也許能把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帶到一個新的境界。

在未懂得怎樣改造中醫藥之前,西醫願做此取巧嘗試,將給人類健康做出重要的貢獻。願意參與實踐行列的西醫,若能細閱本書,一方面能掌握中醫的演變和近百年受西方科學沖擊引起的變化之重要資料︰另一方面,亦能夠從西醫的思維,了解最重要的中醫理論。

在什麼都講求專科的今天,若所有人都接受中醫中藥成為一門專科,使其得以接受轉介,提供專門服務,那麼很多問題(如中醫的地位、權限、教畜需求等)都能立刻解決。專科者,承認非屬萬能而在某方面有過人本事也。那不是既保障權利.同時又謙和共處嗎?

梁秉中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
2003年7月

--------------------
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
是一本好書,是一本想理解中醫與學好中醫的人,該看的一本書,作者區結成先生,是以誠懇之心點出了他對中醫的關懷,不像序文的作者,是一位充滿本位主義的傲慢學者,但這也反映了應對中醫態度的兩極光譜,第一次看到這篇序文,我幾乎被他說服了,因為他所描述的的確是一般人看到的事實,隨著閱歷,閱讀與對中醫更深刻的了解,我漸漸了解,因為我也是科學體系下訓練出來的,僵化的邏輯思維,推導出來的結論當然是說 "中醫沒落了,中醫被西醫打敗了......"

現代醫學之所以強勢,是因為背後的經濟與文化實力做後盾的結果,是一種道道地地文化帝國主義的產物,當他訂出標準,所有的文化將以他的尺度來丈量,然後被打分數,決定優劣,中醫的有效與否,要看能不能發表在他們的學術期刊上,要發表在他們的期刊上,就要照他們的遊戲規則,要用他們看的懂的語言,不然就是中醫沒數據,不科學....

其實批判中醫最強的不是外國人,反而是一些學了西學的中國人,中醫與西醫是兩種不同的典範,兩種不同的知識結構,並無優劣之分,也沒必要比較,因為中醫與西醫不過是醫學的不同面相,個別關注的焦點不同,現代人要理解西醫,比較容易,因為西醫的背景視域,與現代教育是相容的,但是對中醫,卻有很深的一道鴻溝,所以要理解中醫之前,必須先跨過這個門檻,國學,兵法,武術,術數之學等,都是基本,就像現代教育中的物理,化學,數學一般.

這位序文作者,以現代醫學的一些標準去要求中醫要看齊,
很難不給人有 "何不食肉靡 " 如此無知之問的聯想,
作研究是需要龐大資源的,不論金錢或人才,現代醫學有壓倒性的優勢,在如此優勢下,卻成效有限,
這也給另類醫療發展的一個契機,自己做不到的標準卻拿來要求別人,這不是很可笑嗎
這本書我常常拿起來重看,尤其是序文,每次都會再讀一遍,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想法
對 "醫學" 與 "理解" 也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與感想,與各位分享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