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醫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當代著名中醫學大師,傷寒學專家著力于《傷寒論》的研究。強調六經的實質是經絡,重視六經病提綱證的作用。提出《傷寒論》398條條文之間的組織排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臨床辨證善抓主證,並擅長用經方治病。原名劉榮先,1917109日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幼年時,因體弱多病,常延請中醫大夫治療,親身感受到了中醫藥的療效,逐漸對中醫藥産生了興趣。由於他體質虛弱的原因,他的父親在擇業時給他選擇了中醫這條道路。16歲時在營口正式拜當地名醫王志遠先生爲師,矢志學習中醫,從而邁出了此後漫長中醫生涯的第一步。

傷寒論臨証指要http://krsna.lamost.org/engine/node/519

劉渡舟醫案http://www.medizone.com.cn/html/20401.htm

. 麻黃加術湯證——水腫案
X X,女,37歲。患浮腫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劇,曾經西醫診斷爲粘液性水腫,多方求治無效。患者全身浮腫,以顔面部爲甚,伴惡寒,肢體沈重疼痛,無汗,胸脘痞滿,小便不利,大便常秘。舌苔白滑,脈浮緊。
麻黃9 桂枝6 杏仁10 炙甘草3 蒼朮10
三劑
每次服藥後,均有微汗出。三劑服盡,腫消,其他各症亦隨之而愈。爲鞏固療效,以苓桂術甘湯善後。
【解說】麻黃加術湯是張仲景用來治療“濕家,身煩疼”的一張方劑,具有發散寒濕的治療作用。本案所治的水腫,屬於《金匱要略》中“水氣病”的範疇。在《水氣病篇》中,張仲景並沒有提出麻黃加術湯這一治法,爲什麽在此卻用本方治療?患者全身浮腫,但以顔面部爲甚,張仲景在論治水氣病時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麻黃湯爲發汗之劑,所以用來發汗以消腫。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腫外,還見有明顯的肢體沈重疼痛,惡寒無汗,舌苔白滑等寒濕在表的症狀,符合麻黃加術湯所治寒濕郁遏衛陽這一病機,此其二;服用麻黃加術湯後,不但能夠發散在外的寒邪濕氣,而且可以宣暢肺氣,恢復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驅濕邪從小便而出,此其三。所以,臨床審證施治,貴在證機相符,方證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變通之義。

. 大青龍湯證——溢飲案
某女,32歲。患兩手臂腫脹,沈重疼痛,難於擡舉,經過詢問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後,自覺寒氣刺骨,從此便發現手臂腫痛,沈重酸楚無力。診脈時頗覺費力。但其人形體盛壯,脈來浮弦,舌質紅絳,苔白。此證屬於水寒之邪郁遏陽氣,以致津液不得流暢,形成氣滯水凝的“溢飲”證。雖然經過多次治療,但始終沒有用發汗之法,所以纏綿而不愈。
麻黃10 桂枝6 生石膏6 杏仁10 生薑10
大棗10 炙甘草6
服藥一劑,得汗出而解。
【解說】“溢飲”是水飲病的一種表現形式,臨床以身體疼痛沈重,其形如腫爲特點。用大青龍湯治溢飲,這在《金匱要略》中已有明確論述。仲景在《傷寒論》中也有關於用大青龍湯治療“溢飲”證的論述。原文第39條說:“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這一條注家見解不一,有的注家認爲,從所描述的證狀特點來看,這也屬於溢飲的範疇。但《金匱要略》偏重於內因,指出溢飲病是由於“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所致;而《傷寒論》則偏重於外因,屬於寒邪留著於四肢肌膚之間,郁閉衛陽,使氣機不行,津液凝澀所致。二者起因不同,但臨床表現則基本一致,所以都用大青龍湯發越陽鬱,汗出陽氣通利,津液流暢則愈。

. 越婢加朮湯證——溢飲案
xx,男,46歲。病四肢腫脹,肌肉酸疼已十多天,西醫診斷爲末梢神經炎。其人身體魁梧,面色鮮澤,但手臂沈重,擡手診脈亦覺費力。按其手足凹陷成坑,而且身有汗但四肢無汗。舌質紅苔膩,脈浮大。按溢飲證治療。
麻黃12 生薑9 生石膏30 蒼朮12
大棗7 炙甘草6 二劑
服藥後四肢得微汗出,病證明顯減輕,原方加桂枝、苡米,茯苓皮等,又服兩劑而愈。
【解說】本案用越婢加術湯治療溢飲證,是從張仲景用大青龍湯治溢飲中受到啓示。大青龍湯去掉桂枝、杏仁就成爲越婢湯。大青龍湯治療風寒閉郁陽氣的不汗出而煩躁,以不汗出爲主,所以用桂枝、杏仁助麻黃以發表,表氣得開則郁陽得發;越婢湯是治療水與風合,一身悉腫的風水證,以身體腫脹汗出爲主,用石膏配麻黃以清肺熱,肺熱清則治節行,通調水道而能運化水濕。因此,用越婢湯治溢飲,取法于大青龍湯而又不同于大青龍湯,本案身多汗而四肢無汗是辨證的著眼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