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名稱:經方與針灸穴道基礎班
二、課程綱要:透過中醫經方與針灸穴道的研習,學習處理疾病與養生之道,達到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
三、課程目標:
1.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導讀與介紹中醫的十大類方。
2.介紹針灸與穴道的定位與原理,以及人體十四經絡、穴道的位置、功能及主治,並傳授正確的指壓、溫灸、進針方法以及診斷治療法則。
四、課程內容:
(一)、經方研習內容:《傷寒雜病論》的方,叫做“經方”,本課程以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為依據,採取先賢“以方類證”的研究觀點,介紹中醫的十大類方:桂枝類方、麻黃類方、柴胡類方、大黃類方、黃芪類方、石膏類方、黃連類方、乾薑類方、附子類方、半夏類方。除討論方證外,並以臨床上驗證的療效為佐證,提供古方今用以達保健養生之目的。
(二)、針灸穴道研習內容:1.針灸學原理2.經脈循行交接次第3.十四經絡、穴位的位置、功能與醫療作用4.俞穴概念、種類、定位與取穴5.基本入針、行針、補瀉手法6.禁忌、異常狀況處理7.針灸實習
五、課程說明:
(一)、《傷寒雜病論》的方,叫做“經方”,《傷寒雜病論》的證,又叫“證候”。認識疾病在於證,治療疾病則在於方。方與證乃是傷寒學的關鍵,而爲歷代醫家所重視,所以“方證相應說”的提出,起到了非凡的積極作用。
“方證相應說”首見於宋本《傷寒論》第317條:“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傷寒論》並有“桂枝證”、“柴胡證”等提法,隋唐孫思邈遵循仲景這一原則,在《千金翼方》中對《傷寒論》的整理採取了“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方法。宋代傷寒家朱肱對“方證相應說”作了更明確的闡述,他將方證簡稱爲“藥證”,他說:“所謂藥證者,藥方前有證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明末喻嘉言將“方證相應說”通俗地解釋爲“有是病即有是藥,病千變藥亦千變”,清代名醫徐靈胎提出 “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變遷無定”。其著作《傷寒論類方》重點論述各方證的病機治法。與徐靈胎同時代的日本江戶時期的古方派代表吉益東洞,認爲:“《傷寒論》唯方與證耳”;“醫之方也,隨證而變,其於證同也,萬病一方,其於證變也,一病萬方”。其著作《類聚方》只述方證,不及方意藥理,識證更重視實證,強調方證相應近乎過激。
近現代,方證相應說仍成爲許多醫家的臨床指導思想。曹穎甫、陸淵雷、祝味菊、惲鐵樵、包識生、範文甫等醫家,在中醫處在危急存亡之際,展開方證研究,爲保存中醫學術作出了貢獻。現代名醫岳美中、吳佩衡、范中林、胡希恕等,臨床擅用經方,在方證識別和古方今用方面創造了許多新的經驗。無論是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其最後都要落實到方藥上去。對經方派中醫來說,方證相應永遠是臨證始終追求的最高境界。
經方研習以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為依據,以“類方”的模式介紹方劑的組成、功用、主治適應證、方解等基本資訊的基礎上,重點講解如何以這些“類方”解決現代疾病所造成的困擾,同時針對學員在使用方劑自我保養的過程,進行辨證論治分析和用方點評。內容全面、實用,可幫助社會大眾保健養生與進一步理解中醫。
(二)、以中醫或能量醫學的觀點來看,五臟六腑及十二經絡為其生理架構,經絡是氣血運行之軌道,能量以氣血為載體運行於經絡之中,"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中對疾病的療法有相關的描述,依其適用的對象與範圍有針、灸、砭石、藥物、導引按蹻等各樣的療法,理解經絡與穴道的定位是各樣療法的基礎,前賢有云:「不識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針灸穴道研習主要以說明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為主,再介紹一些簡易自我保養的應用手段為輔,在此基礎之上選擇使用輔助工具指壓、溫灸、敲打或針刺,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六、課程進行方式:
課程前一小時進行經方研習,後一小時進行針灸研習,剩餘時間以互動討論方式進行,研習方式以觀念的講解與討論為主,帶領學員將所學應用到實際日常生活中,使學員除了獲得知識也增進健康。
七、開課時間:預定於97年7月15日開班,每星期二晚上7:00---9:30上課;共計16堂課。
八、開課地點:龍潭富林村活動中心二樓(龍潭鄉建國路278號) 。
九、課程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