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那位媽媽其實只想問:

大家覺得如何呢﹖(希望從網友的支持獲得信心,以便有能量繼續捍衛自己對中醫的信仰)
這是怎麼回事呢﹖(希望有人幫他解答心裡的困惑,說服自己這次不好的就醫經驗只是特例)

其實他只是累了,只是想要得到點安慰,倪醫生或徐醫師出面安慰他一下,就一切無事了!
但是沒人看到他這個需求,一些盲從迷信者開始圍剿,診療日誌裡出現了若有所指的指控,
這些攻擊激發了他的韌性,被孩子的病魔折騰五年所培養出來的韌性發揮了!

他調理清晰的反駁與提問,沒有人提出合理的解答,
其實在他的文章中都自問自答了,只是沒有人附和!
其實他的問題很簡單,但是沒人回答,為什麼?

以方測醫與藥診中的一些討論可能可以提供一些資訊,作為此討論的註腳。

2.一劑知 二劑已的迷思?

"會提問孩子需要多久能治好﹐一個療程要多久﹐是因為倪醫師的網站一再強調經方
可以一劑知二劑已﹐包括咳嗽氣喘也可以很簡單的治癒。沒有一個病人不想快點好的吧﹖"

這句話是經方家常用的用語,用來凸顯用藥的精準與藥效,
但是"一劑知 二劑已"可以說可遇而不可求。
而且要看對"知"與"已"的定義為何!

年輕人,急性病當然很容易"一劑知 二劑已"
但是老年人,慢性病,有可能嗎?
改變、調養病人體質的大工程有可能嗎?

"知"很容易,普拿疼、類固醇都可以達到。
但是"已"卻不容易,必須根治,往往不是兩帖藥就可達到,
如果太過吹噓,反而容易使中醫的療效受到懷疑!

更大的迷思是:醫者只做到"知"的地步,卻誤以為做到"已"的層次,
發揚中醫,固然要發揚優點,也要承認其限制,否則會適得其反!

症狀的消除並不代表痊癒,因為"患者表示已經好了",
可能確實是因為中醫療法見效,
也可能是安慰劑效應,或著是病不復傳,因自身免疫力而痊癒。

這樣的詰難不但要隨時自問,不信中醫者也會用這樣的藉口挑戰。
當然可以非常鄉愿的說,病好了就好,管他那麼多!

但是如果沒有一套"痊癒"的判準,
檢驗療法與用藥是否精準恰當,似乎就失去中醫顧根本的特色了。
如果之前的經驗不適用,該如何處理?
負責的醫生會盡力解決,不負責的會請你另請高明!(不為也!)
另外一種情況,是自知能力不足,也會負責的請你另請高明!(不能也!)

3.十位中醫師對於同樣的病人可能開出的處方都會不一樣,
因為用藥的思路不同,但是思路不可以有謬誤與不可理解的缺點。
如果不能自圓其說,我會懷疑這真的是因為用藥恰當而得到的療效嗎?
如果錯誤的思路,卻開出適當的藥,只能說運氣好,但是好運不會天天有。
那該如何判斷那位是好醫生呢?
可以用醫理去判斷,透過理法方藥、辨證論治的合理性去判斷。
如果不懂醫理,提供一個很樸實的方法:

以心印心,用誠意去感覺!
遇到了,就守候他、護持他!

文末以商人拜訪禪師希望得到啟發的故事來作為此醫病關係系列討論的結束:

商人與禪師坐下來之後,商人開始喋喋不休地說著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他尋求成就、方向、
意義與目的……禪師沒說什麼,只是一直倒茶。茶杯滿了,禪師還不停止,茶流到盤子上、桌
子上,最後流到商人的腿上。

商人跳起來大叫:「喂!你在幹嘛?」

禪師說:「你的杯子太滿了,你在生命中一直加一直加一直加。除非你的杯子是空的,否則我
沒有辦法再給你啟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