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醫科學化,就是希望注入西醫思維重新解讀中醫,
希望形式上更像西醫,有數字,研究可以量化。
對於這樣的研究趨勢,我反而認為該倒過來,
注入中醫思維重新解讀西醫,使其演化成新的醫學,
與其說要讓中醫科學化,不如說是讓西醫科學化。

其實西醫一點都不科學!
很多新工具與思維方式被引進醫學領域,
感覺現代醫學好像一直進步,其實進步的是其他領域的學科,
醫學的解讀與詮釋還是沒有進步,
舉核磁共振的發明為例,並不是醫學領域的貢獻,
後來被引入人體檢驗的領域,診斷更便利了,
但是醫學對診斷結果的詮釋與處理的方法仍然沒有與時具進,
還是用核磁共振發明以前的錯誤詮釋與野蠻手段在處理疾病。
只是使更多人受害,而醫院賺更多的錢而已。
隨著診斷技術越先進,效率越高,方法越容易,
勢必造成更大的浩劫與醫療浪費,
呼籲全民健康檢查的置入性行銷,與其說防患於未然,
不如說為更龐大的商機找藉口。
在沒有找到合理解決疾病醫療的方式以前,
任何健康檢查都是沒意義的,檢查出有問題,
又不能治癒,還要花費大筆金錢,徒增心理負擔,使疾病加速惡化,
不如省下這筆金錢的浪費,作其他有意義之事。
古人沒有先進的診斷技術,難道就不會得癌症嗎?
我想古人也會得癌症,只是面對的方式與觀念不一樣而已。
然而不一樣的方式與觀念,就會帶來不一樣的後果與境遇。

再以量測體溫為例:
溫度計的發明,解決了描述的模糊性,
可以很精確的測量人體溫度的變化,
西醫利用溫度計可以很精確的告訴病人目前的症狀是發燒,
也可以用很霸道的手法退熱,就宣判治癒了,
但是溫度計,量不到的部分,就不是醫生關注的問題了。
所以有人到醫院體檢,檢驗報告完全正常,
數據沒有任何偏差,但是他還是覺得不舒服,
怎麼辦?最後就被送到精神科去,認為是精神官能症。

中醫雖不靠溫度計仍能精確掌握疾病的變化,
無法給你任何數據,但是能使人痊癒並感覺舒服。
因為沒有數據,大家就批判他,卻不問醫療的目的是什麼,
是治癒,不是知識,建構知識是科學家與學術界的事,
沒有科學家與學術界投入,當然中醫沒有科學的華麗包裝出現。

王唯工教授所著的"氣的樂章"一書,好像為中醫科學化作出了良好的示範,
但是許多自命傳統中醫的擁護者,卻又有脈診能獲得的訊息更多之類的批評,
目的就在維護他心目中"傳統中醫"的純粹,這種心態跟批評藥物研究的心態
是一樣的,認為天然藥物是很複雜,成分很多,所以這些成分分析的研究是枉然的。

但是在西醫擁護者的眼中,"氣的樂章"一書所呈現出來的知識,
與現有知識體系又背道而馳,當然也不會接受。
其實平心而論,"氣的樂章"一書講的是西醫科學化的知識,
只是引入中醫思維重新解讀西醫的新醫學知識。

西醫的血液循環理論是錯誤的,但是沒人敢反駁,哈維於1628年出版的"心血運動論"
是血液循環理論知識的基礎,1628年以中國記年是明朝崇禛元年,
相同年代較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張景岳,但是同樣是400年前的知識,
哈維的知識被當科學,主宰現代社會的醫療,但是張景岳的知識被判為不科學,
處於非主流的醫療,卻無人深究,誰說的比較正確?
因為西洋人船堅炮利,所以西方人哈維的知識就是正確的,就該被當為主流嗎?

再舉一個我在啞科(一)的詮釋為例來說明:

40 c 以上:劇烈疾病,必須用藥。
39 c - 40 c:高燒,邪勝於正,可用藥以助正氣。 (104.0 F)
38 c - 39 c:正常發燒,體力尚可與疾病對抗,可不用藥。(102.2 F)
37 c - 38 c:低熱不消,屬脾虛,免疫力虛弱族群。 (100.4 F)
37 c 以下:必須活力尚可才屬正常,如倦怠表示正氣不足。 ( 98.6 F)

我將體溫作了更細緻的區分與病理上的詮釋,要說中醫科學化也可,
要說西醫科學化更為恰當,因為中醫是不用溫度計的,
那類似這樣的研究該不該作?這問題見仁見智。
對醫者可方便解說病情與評估用藥,對病患及家屬卻可明確掌握自身的狀況。
對醫者可有可無,對病患及家屬卻幫助很大。

我認為作了,可以減少醫學的模糊性(不論中西醫),減少神醫與庸醫的差距,
有了更細緻與精確的描述,可以縮短中醫與現代人的距離與減少誤判,
對神醫沒影響,但是庸醫如果再不努力,就會被有知識的病患淘汰,
以往庸醫可以靠醫學知識的模糊性騙人,只要會吹牛,唬的人一愣一愣的,
唯有當民眾掌握更多知識時,這些庸醫才會被淘汰。

至於傳統中醫的衛道人士一定會反對這樣現代化的詮釋努力,
以為自己傳承的知識是一脈相承,沒有任何變化的,
是上古聖人傳授的絕學,是真理,絕對不會錯,
任何人用不同的形式或文字去理解中醫,一定大加達閥。
如果現代人還抱持這種封閉愚昧的思想,還真枉為現代人了,中醫其實有很多
以訛傳訛的糟粕,雖然古人都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是學中醫的人大多是只看
書而已,很多創意的見解,有些有效,有些卻是無效的,但是都筆之於書,
後人看到了信以為真,也就以訛傳訛下去了。

對於書上的許多說法,我都持保留的態度,相信其有可能為真,也隨時有被修正的可能,
隨著出土與流傳日本、民間的古籍陸續被收集出來,可以看到許多以往古人深信不疑的知識,
都可能因為傳抄錯誤而使後人看到錯誤的內容,身處現代的我們,透過資訊流通的發達,
沒有藉口與古人犯同樣的錯誤,以開放的態度,知識才會不斷進展,人類文明的累積才會往
正面的一直發展下去。

其實中醫的知識也是隨時代演進的,只是被包裝成內經曰、岐伯曰、古人曰、、、的形式,
在當代希望取得知識的正統性,以脈診為例,脈診技術的高度精緻化也是明清以後的事了,
但是仍用內經、脈經當招牌,宣揚自己診斷技術的正統性。

人的認知、理解與輸出都是選擇性的加工與表述,這是人腦的缺點與優點,
人腦無法像電腦一樣忠實傳達資訊,這是缺點,但是透過靈活的加工,
確有可能表達並改進以往的知識,使之更區完善。這才是中醫的核心價值

所以搭配這核心價值發展出來的中醫,始終保持著模糊性的表述,
為的是保留靈活性的可能,因為中醫的對象是瞬息萬變的活體,
這一秒與下一秒有成千上萬個反應在發生且互相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
抽血檢驗的結果,是抽血當下的生理反應狀況,結果出來後,面對藥物
的卻是另一種生理反應狀況,這樣會精確嗎?

中醫的知識是以人為核心建構的,而西醫的知識卻是以知識為核心,
希望達到絕對的客觀,不希望有任何人為觀點介入,但是可嘆的是,
這種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只要透過人為解讀與傳播,一定會在無意
間對知識進行加工。同樣極端遵古派的中醫信仰者,謹遵師訓,不敢一絲懷疑,
反正老師教的就是傳統的中醫,卻忽略的,其老師在學與教,學生在聽與理解
的過程中,最少就有四次以上的加工過程,有可能原汁原味嗎?
更遑論其老師學習的知識本身,早就被歷代前輩加工改造多少次,才筆之於書。

所以遵古派,為避免這個問題又強調要遵經,直接讀原典,這是好事,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完全復原古人的思想呢?
除非用古人的思考模式去理解中醫,才有可能雖不中亦不遠矣!
但是古人的思考模式不是只讀醫書形成的,是整個思想、環境、風氣造成的,
所以單單只讀原典是不夠的,如果只讀原典,讀者還是只能用現代的思考去
揣摩古人所要表達之事,這又是另一類極端的遵經派,以為引用經典就是正
統中醫了!其實還不只是一種依託心態,希望取得言論的正當性。

所以遵古派與遵經派就是"傳統中醫的精神"嗎?
標榜自己是經方派或古方派,鄙視時方派或今方派就是"傳統中醫的精神"嗎?
學中醫的人一直以為"傷寒雜病論"一直是居中醫正統的地位,
其實在仲景寫書的當代,卻是異端,一直到今天,仲景的思想還是少數的異端,
雖然每個人都說"傷寒雜病論"很重要,但是有幾個把真正的"傷寒雜病論"的思
考邏輯當作觀看疾病的解讀框架?

如果"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的正統,還需要那麼多人著書立說去宣揚他嗎?
看看"傷寒雜病論"的序言,所描述的醫療亂象,在今天一樣適用!

中醫看的其實是趨勢,治療的對象不是會變化的表象,而是變動不拘的表象
背後造成的原因,相對於表象,病因是維持較長期不會變化的。
而這些病因卻不是具像到可以用儀器或物質概念來直接表述,
所以中醫用一些比較抽象與模糊的概念來詮釋。

抽象與模糊的概念,在古人知識論比較不發達的年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現代借用西方發展的知識論概念與工具,配合一些儀器與科學術語,
利用瞎子摸象的技巧,將所有努力拼湊出全象,可以達到
"雖不中,也可以亦不遠矣"!

如果還要固執反對這些瞎子摸象的努力,是反智的愚昧心態,
摸到象鼻的人,憑什麼說摸到象腿的人錯?中醫的論述再完備,
受限於語言的限制,終究不可能描述出全象,何不以開放的心態,
取長補短,以減少模糊詮釋的空間,又保持其靈活性。
還要像明清兩朝一樣,以閉關自守的愚蠢行徑,
摸煞了多位努力研究者投入的心血嗎?
當然也可以選擇像義和團一樣,打著扶中滅西的口號,宣揚自己的信仰,
去摸煞了多位民國初年以來中醫前輩努力研究者的心血,結果會如何呢?
好的中醫就會越來越式微.............

其實我滿不喜歡聽到有人用科學的那一套術語來批判中醫,
因為此人不懂科學也不懂中醫。
卻喜歡看到用科學術語來解釋中醫的努力,也鼓勵這樣的行為,
表示此人有想要推廣中醫的企圖。
同樣的要求,也不希望否定任何用現有科學方法來研究中醫的努力,
雖然不完備,至少跨出了第一步。表述的不圓融,可以幫忙詮釋,
而不是用一種鄙夷的態度來全盤否定。批判者老是拿中醫不是像你
描述的那樣來拒人於千里之外,卻又不肯用大家都懂得語言把他說清楚。
如果一直拒人於千里之外,最後被淘汰的是正統的中醫,
取而代之的就是那些被錯誤詮釋的假中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