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各位好友繼續來批評指教
— 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選擇題
Buddha in the Waiting Room
《候診室裡的菩薩—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選擇題》封面
 

內容簡介

智慧無關年齡,健康無關疾病;但健康並不等於不生病。
改變生命的啟示常被誤認成危機或倦怠,而錯失回到原點或絕處逢生的轉機與契機。布雷納博士行醫四十餘載享譽盛名,幸逢多位生命中的「菩薩」,急流勇退褪下白袍,推行身心靈整體醫學,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在治癒病人的同時也療癒自己,更勇於擁抱疾病、享受健全的生命。「每個當下就是一個人生,愈留戀過往或憧憬未來,受的苦愈多,當智慧不再受禁錮時才能獲得重生。」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丹麥研究:服用維他命 反而提高死亡率5%
東森新聞報更新日期:2007/02/28 17:15 記者:記者周永旭/編譯

根據28日發表的兩項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固定服用維他命丸對健康不僅幫助不大,甚至還可能提高死亡率;此外,服用低脂乳製品,可能反而會讓婦女更難以懷孕。

這項維他命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之上。研究推翻了過去認為服用維他命A、E以及胡蘿蔔素可能可以預防心臟病與癌症的認知。

除了沒有帶來什麼好處之外,服用維他命丸,不論是單一維他命或是綜合維他命丸,反而會讓死亡率平均提高5%。

若是分別來看,服用維他命A提高死亡率16%,服用維他命E提高死亡率4%,服用胡蘿蔔素提高死亡率7%。至於服用維他命C,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有的說它不會提高死亡率,也有的說不論是單獨服用或是和其它維他命一起服用,則會提高死亡率6%。在維他命中,硒( Selenium ) 是唯一具有正面效果者,可以減少死亡率10%。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來天候冷熱反覆無常,院子中的杜鵑花竟然在現在開了 !!!
自然就會發現路上的喪家也頗多,生病感冒的人更多.

天有異像,因此最近發生的疾病症狀也五花八門,
總結除咳嗽,流鼻涕等呼吸道疾病,
脾胃消化不良,嘔吐或食慾不振等亦不少,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具有人道的關懷,一位像中醫的西醫,一位會完整看到一個人,而不只有病或局部器官,能考慮到身心靈各層面的"大醫".

■奧立佛‧薩克斯說──
我的工作,我的生活,都是與生病的人為伍──然而病患和他們的病況,促使我去思想。若非在這種環境當中,我可能不會想得這麼深。見到這麼多的疾病,讓我不得不發出與尼采同樣的問題︰「談到疾病,我們豈不是幾乎都曾偷偷地問自己,沒有疾病,我們還活得下去嗎?」我也被迫將疾病所引發的問題,視為自然中的基本原理。我的病人不斷促使我去問問題,而我的問題,也常常將我帶到病人那裡──所以,接下來的故事和研究,存在著一個接一個的進行式。

■化病歷為故事──研究是必要的,為什麼還要講故事、談病例呢?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病史的觀念,認為疾病從發病到症狀最厲害或最危險的階段,以至於快樂的痊癒或不幸致命,這中間乃是一個過程。他因此引進了病歷,也就是對於疾病自然發展過程的描述或呈現──「病理」(pathology,譯注︰字源有「途徑、過程」的含意)一字當初的意義,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個觀念。疾病史也是自然歷史的一種形式──但它告訴我們的不是一個人和他的歷史;病史毫不涉及患者本身,從中我們看不到這個人面對疾病,奮鬥、求生的經驗。在狹隘的病歷中,並無「主體」;現代的病例史,提到患病的主體時,只是一筆帶過(「第二十一對染色體白化症女性」),簡單一句話,可以用在人身上,也可以拿來形容老鼠。要恢復人做為中心主體──承受痛苦、折磨,與疾病抗爭的那個人──我們必須加深病歷的深度,使其成為一篇敘事或故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病人」又看到「病症」,看到一個真實的人、一名病患與疾病的關係──與肉體的關係。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進門時腿稍微有一點瘸。他的臉色灰暗、嚴肅、沒有表情。我問他我能做什麼時,他皺著眉頭說腿痛。我又問了一些常問的話題,然後診脈、看舌。這中間我因事出去一會兒,當我再回到診室時,他已經躺在診療床上,床邊放了一條假腿,那條腿是從大腿根部截肢的。他注意到我盯著假腿看,這時,房間裏的空氣似乎一下子變得沉悶起來。我們的眼睛都試圖避開對方,都沒有說話。我在等他解釋,他在等我問話……

終於,我先開口了,“怎麼個痛法呢?劇痛,陣痛,針刺狀痛,隱隱作痛卻連綿不斷?”

他緊閉雙唇,一付不準備回答問題的樣子。過了好一會兒,他嘆了一口氣,“告訴你,可能你會以為我精神有毛病,沒有一個醫生相信我。他們都說問題出在我腦子裏,這痛是我臆想出來的。我的這條腿已經沒有了,但是它確實時時刻刻在疼痛,一陣一陣地痛……”

噢,我明白了,他是在談那條不存於這個空間的腿痛。

“因為什麼原因截肢呢?”我問他。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成都晚報--對話劉力紅
記者 張槓 劉靜

這是一本在讀書界堪稱熱點的書。應該說,無論對它是褒是貶,只要能把《思考中醫》
讀下去,都會對它產生興趣。中醫獨有的理論和診斷治療方法,讓今天的人們在認識它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说中医/中医新课堂丛书 
青禾學醫記 認識中醫的十七堂課
作者:張大明
出版社:相映文化
出版日期:2006 年 10 月 14 日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照中國哲學的說法,一個人的生命中,是沒有所謂的好運或惡運的。」同樣的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而在一個人的生命中一定有順遂的時候,也有困厄的時候,我們不見得能常保順遂,而困厄常會是我們人生的一個轉捩點。

「我不祝福你們一帆風順,因為那樣大家都達成目標;但我祝福你們乘風破浪,因為唯有如此,你們才知生命的可貴!」

我們「不只在語言中思考,而且沿著語言的方向思考」。(Heidegger, 1962, Being and Time)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無效的醫療—— 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
Heillose Medizin
作者:尤格.布雷希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時期中西醫論爭的話語分析

[文 /鄧文初]
    
[內容提要]新文化運動以來的中西醫之爭,其實是話語權之爭。西化知識分子以科學主義的話語霸權妖魔化中醫,而中醫也不得不采用西醫的術語來自辯,從而造成中醫的“失語”。面對西化的主流話語,中醫必須學會“隔離的智慧”才能生存。

Abstract:The debat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in the period of New Cultural Movement is basically ascribable to a struggle for the power of speech. Westernized intellectuals availed themselves of the speech hegemony of scientism to demonize Chinese medicines. Being on the defensive, Chinese medicines had to resort to their own jargons which, unfortunately, failed to appeal to a wide audience. This author is of the opinion that Chinese medicinces should acquire the so-called ‘discrete wisdom’ for its survival in face of the orthodoxical and domineering western medical science.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