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侶山堂」是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張志聰在武林「胥山之陰,娥媚之麓」,即今杭州市城隍山腳糧道附近,建造的一座書院式建築。侶山堂是集講學、臨診和研究於一體的中醫研究機構,在明清時期,中醫藥學全面發展,中醫教育的形式也趨於多樣化,並出現了「講學」的模式。浙江首創中醫教育「講學」的是錢塘(今杭州)人盧之頤(字繇生,號晉公)。父親盧復精通醫學,之頤承父業,撰有《金匱疏論》、《學古診則》、《痎瘧症論疏》、《本草乘雅半偈》等多部醫著,並以所撰著作為講義,開講醫學。聽講者頗多,當時的不少名醫,如張志聰、陳胤倩、張天生等都聽過他的講學。但真正形成規模並在中國醫學史上留下重彩筆墨的是張志聰舉辦的侶山堂。
張志聰,字隱庵,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左右。志聰曾師從張卿子,盡得其傳。張卿子,名遂辰,號相期,生於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卒於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他的家族本來在江西,從他祖父輩起,就在浙江錢塘定居了。張卿子醫學造詣的由來,再一次驗證了「久病成良醫」的老話。《仁和縣志》記載他小時侯體弱多病,多方求醫也不見好轉,於是他從小就注意閱讀醫書,希望能找到一劑靈方,久而久之,他竟然把從戰國扁鵲到「金元四大家」的著作都讀了。自學成才的張卿子,臨床經驗豐富,尤其對傷寒很有研究。張卿子所收徒弟中,最聰明的是張志聰。
張志聰開辦「侶山堂」的初衷是繼承盧之頤的「講學」事業,傳授老師張卿子、盧之頤及自己的醫術。但他祖上九代世醫,據傳先祖即為漢代名醫張仲景,他本人是仲景四十三代孫,且已懸壺數十年,醫術高超,患者本就門庭若市,所以「侶山堂」又成了他的門診所。 張志聰豐富的理論和高超的醫術吸引了眾多求學者,《清稿史》記載:「志聰構侶山堂,召同志講論其中,參考經論,辨其是非。自順治中至康熙初,四十年間,讀軒岐之學者咸歸之」。生動地反映了張志聰建堂辦學、論醫講經的盛況。這種盛況不僅讓官辦的中醫教育機構相形見絀,更令傳統的家傳或帶徒式教育望塵莫及。侶山堂開辦的當年,當時已小有名氣的醫家高世栻即趕去投奔。高世栻(字士宗)生於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清史稿》記載他和張卿子一樣,都是「久病成良醫」。他拜師的目的性很強,就是希望從老師這裡學到治癒自己疾病的良芳,結果,不僅病好了,而且「歷十年,悉窺精奧。遇病必究其本末,處方不流俗」。此後,高世栻也應張志聰之請,在侶山堂講學了。據有關史料記載,在侶山堂從學者常有數十人之眾,老師不僅僅是張志聰本人,還邀請了當時負有盛名的張開之、沈亮辰等醫家前往講授。教學方法既有講授又有論辨,顯得生動活潑。
歡迎各位好友繼續來批評指教
- Apr 29 Sun 2012 10:31
侶山堂與國學之書院傳統
- Apr 12 Thu 2012 21:32
今年(2012)的開班計畫
3/10~ 4/28 經絡理論(經絡辨證)與針灸研習班
6/2~ 8/4 中醫基礎(陰陽辨證)與常用良方研習班
9/1~ 10/20 中醫基礎(六經辨證)與傷寒導讀研習班
12/1~1/19 中醫基礎(臟腑辨證)與雜病導讀研習班
原則上二個月一期
- Mar 23 Fri 2012 10:40
台北 2012 夏季「中醫基礎(陰陽辨證)與常用良方研習班」
台北 2012 夏季「中醫基礎(陰陽辨證)與常用良方研習班」
起訖日期:2012/06/02 - 2012/07/28
上課時段:每星期六上午 8:45~12:30 (共八週, 30hr)
時間分配:
08:45~10:15 講習課
- Feb 15 Wed 2012 10:05
開悟
青年換了許多工作,工匠店員等等,
他找老師抱怨:我不喜歡重複。
老師說:佛的一生,都在重複講他在菩提樹下的覺悟。
如果人的一生,用1%力氣選擇,99%用心重複,每一次感受的都將會是新鮮的力量。
- Jan 09 Mon 2012 17:01
天天五蔬果 健康遠離我 ?
關於素食
理念上我基本是贊同的
生理學研究指出
人類的腸子長度與草食類動物類似
肉食類動物腸子比較短
- Jan 02 Mon 2012 15:22
台北 2012 春季「經絡理論與針灸研習班」
起訖日期:2012/03/10 - 2012/04/28
上課時段:每星期六上午 8:45~12:30 (共八週, 30hr)
時間分配:
08:45~10:15 講習課
10:15~10:30 中場休息
- Dec 20 Tue 2011 12:14
癌症統計學
從今天的新聞看幾個數據
國人因癌症死亡者占死亡總人數的28.4%,排名第一,連續29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
台北市中年死亡人口中,每2位就有1位是因為罹患癌症死亡。
台灣一年新增8千多位乳癌病患,服藥後可以延長14個月的生命,一個月要9萬, 還要受盡痛苦折磨14個月。
肺癌就醫檢查時,80%已是第3、4期,無法開刀治療,多以化療為主,平均存活約8個月。
- Dec 18 Sun 2011 20:25
中醫概念下的免疫學理解
中醫通常以宏觀與整體觀來看待生理與病理
現代醫學或衍生學科通常以微觀與化約的方式來理解疾病
以多元參考的角度其實無優劣之分
都可以幫助理解
那是否有對話的可能呢
- Dec 13 Tue 2011 19:39
我對上課學員的規劃與期許
- Nov 21 Mon 2011 20:51
我以引渡人自許(2)
收到過去學員將中醫活用在生活上的心得體會
因為中醫使得自己與週邊的親友得益
感覺非常欣慰
猶記得初學中醫時的傲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