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各位好友繼續來批評指教

轉載 : 白話癌症-1:芥子毒氣與癌症化療 [ 水涓 ] :2008-08-27 07:38:15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56125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 白話癌症-1:芥子毒氣與癌症化療 [ 水涓 ] :2008-08-26 07:52:51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54197

我認識一對夫妻。丈夫六、七十歲,是一位退了休的外科手術醫師。他太太也退了休,美麗端莊,說一口南方軟語,很是動聽。丈夫三年前得了肉瘤,現已惡化並轉移。他們的家離醫院有兩個小時的長途車路程。每次來就診,他們倆都得住旅館。有時連續的化療,他們就得住一個星期的旅館。多數時候,他們只能吃速食將就。在這樣的一周裏,每到星期五,兩口子就都高高興興地準備好行裝,等待坐長途汽車回家過周末。金窩銀窩不如自已的狗窩嘛。據他太太說,他經歷了化療、放療、和手術等各種療法。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系列共有下列六個課程: 

入門課程:
【活用中醫】中醫養生理論研習班
【活用中醫】中醫養生實務研習班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藥之後,會出現三種情況:
1、症狀減輕,這說明藥已對證,通常效不更方,可繼續服用。
2、症狀既沒減輕,也沒加重,變化不大;這可能是因為病重藥輕,治療時間尚短,可調整處方或劑量。
3、症狀加劇。症狀加劇包括原有症狀加劇及增加新的症狀。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是多年前的書信往返, 
最近得知我的烏鴉嘴一語成懺,
事主果然存活三年,令人不勝唏噓感慨 !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上五味,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桂枝本不能發汗,故須助以熱粥。《內經》云︰"谷入于胃,以傳于肺"。肺至皮毛,汗所從出,粥充胃氣以達于肺也。觀此可知傷寒不禁食矣。】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脈診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動脈以瞭解病情的內在變化也稱切脈或診脈。

  脈爲血府,貫通周身,五臟六腑的氣血都要通過血脈周流全身,當機體受到內外因素刺激時,必然影響到氣血的周流,隨之脈搏發生變化,醫者可以通過瞭解脈位的深淺,搏動的快慢、強弱(有力無力)、節律(齊否)、脈的形態(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現而測知臟腑、氣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長的情況以及疾病的表裏、虛實、寒熱。如病變在肌表時呈現浮脈;病變在臟腑時,呈現沈脈;陰證病候時陽氣不足,血行緩慢,呈現遲脈;陽證病候時血流加速,呈現數脈等。脈診是中醫辯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前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中醫獨特的診法。但在臨診中也有脈證不符的特殊情況,如陽證反見陰脈,陰證反見陽脈,因此把脈診作爲唯一的診斷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須強調四診合參,才能瞭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確的診斷。

  1.切脈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脈,即橈動脈腕後淺表部分。

  2.切脈的方法;切脈時讓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伸出手臂置於心臟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順。

  切成人脈,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橈骨莖突)部位的橈動脈定關,繼續以食指在關前(遠心端)定寸,然後用無名指在關後(近心端)定尺,三指應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觸脈體。三指的疏密應以病人的高矮適當調整,如患者身體較高,醫生三指排列可鬆一些,而病人身體較矮,則三指排列可緊一些,同時要三指排列整齊,否則影響脈形的準確性。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cmu.edu.tw/new/cmic/ccmp/index.html
脈診是中國醫學獨特的診病方法,累積數千年來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脈象的變化來判斷人體臟腑的氣血、陰陽、生理與病理的狀況。脈診雖居四診之末(註),但在古代即用來驗證望、聞、問診所得到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得出完整面,作為正確的診斷客觀指標。脈診需要用敏銳的手指觸覺、豐富經驗與理論根據,對病情詳加分析判斷,從病患的主訴、自覺症狀,醫師細心的觀察與檢查,再經由脈診來確立辨證論治的指標。

  中醫脈學有豐富的典籍,從公元前7世紀扁鵲,《史記》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按著《史記、倉公列傳》記載西漢倉公淳于意醫師(公元前216一150年)的25醫案,即有記錄19種不同脈象。《內經》使用"三部九候診法"診脈,《難經》獨取寸口脈,形成"寸口脈注",東漢,張仲景(公元150一219年)《傷寒論》《金匱要略》的"三部診脈法"診脈,西晉王叔和(公元201一280元)所著《脈經》為中國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整理易於掌握容易辨識的24種脈象,為基本應用臨床診脈,確立指感形象的標準,首開脈象鑑別的先河。明代李時珍著《瀕湖脈學》記載27種脈象,且言淺意深,具歌訣場記易用。清朝,李士林著《診家正眼》,清《醫宗金鑑》,加上疾脈,共28種脈象。目前,一般中醫書籍都採用28種不同脈象。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把脈"這個意象,"把脈"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中的一診,因此脈診,又稱"切脈"、"候脈"、"把脈"或"診脈"。是醫生用指端觸按病人的有關動脈,探查脈象,以瞭解病情變化的一種方法。

脈診這一診法,起源很早,但明確的文字記載還得首推《黃帝內經》。如《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中提出:"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沈,可以指別"。在診脈的時機上,《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則提出"診法常以平旦"等等。在《內經》中記載的古脈學尚有許多流派,例如:三部九候脈法、陰陽脈法、輕重脈法、奇恆脈法之六十首、揆度脈法之一脈變為四時等。之後的《難經》則繼承了《內經》的要旨,而賦以新的創見,書中一至二十二難,對脈學的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等各方面,作了比較系統而精要的論述。其中對於診脈獨取寸口的方法,則提出了新的論點,並非專守《內經》之成法。正如張山雷《難經彙注箋正》所說:"內經言脈,只有尺寸,不見關字,獨取寸關尺者,《難經》之創說也。"也因此術獨尊,後世醫家的脈法大多獨取寸口,以兩手腕寸口動脈以候全身經脈臟腑之氣血。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課程名稱:經方與針灸基礎班  (脈診經方針灸研習班:由學員建議特新增加脈診方面的比重)   

二、開課時間:97年 9月 4日 開班,每星期四晚上7:00 ~ 9:00,共計 20 堂課,歷時五個月 (自 970904 ~ 980122)

三、上課地點: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50號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