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各位好友繼續來批評指教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4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版本研究向來是中國文學研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版本研究的基本信念,在於肯定文本「歷時性」或「同時性」所呈顯的差異現象,足以作為文化分析的對象。從索緒爾的語言學角度而言,文本在「歷時性」的發展過程中,充分受到當代語言體系的制約與影響,這不僅包括了當代文化思潮、政經因素等對語言的干擾,也包涵了作者個人(或繼起者)運用語言的不同階段特色特色。以《紅樓夢》為例,「脂評本」與「高鶚續本」分別處在不同「歷時性」的階段,所代表的自然是不同時間中各異的觀念,「紅學」專家,正可自其版本的易變中,或言索隱,或言自傳,或林林總總不同的議論;至於「同時性」的差異,則往往肇因於地域上的差別,張愛玲的《半生緣》,在舊版中題名為《十八春》,結局迥異於在台出版的今本,「張迷」亦自不妨從其差異中,分析探討文本「同時性」所牽涉到的整個不同思想領域中的變化。基本上,文本的版本探討有三個定點,一是作為始點的文本(未必是最早的文本);一是作為比較的文本(未必是最晚的文本),一是比較者。這三個定點,都各自牽涉到當代不同的文化體系,而其中有傳承、有取捨、有變易,綜合起來,頗能略窺文化系統中某種程度的演變痕跡。

http://www.medizone.com.cn/html/2550.htm

清代陳修園堪稱爲古代醫學科普大家,言其著作等身並非過譽,對他的醫書,當時評論家廖鴻藻說:“以醫名於世,所著傷寒、金匱淺注,不脛而走,幾乎家有其書”。但也由此引發了三樁出版公案而頗受訾議。一是他本人的《醫學三字經》,二是他諸弟子竊抄熊笏的《中風論》,三是刻書商冒陳修園之品牌雜陳充數,以致有“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之多。

陳修園名念祖(1753~1823年),字修園,又良友,號慎修,福建長樂縣人。他生活在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自幼失怙,由博學通醫的祖父撫養,7歲誦讀經史,14歲習舉子業兼讀醫書,師承鼇峰書院孟超然,後又隨泉州名醫蔡宗玉習醫。19歲舉秀才,在乾隆57年即在39歲時中舉,先後在河北磁縣、威縣和棗強縣任知縣,期間還曾代理過正宗知府。他雖從政而不輟吟誦醫書,公務中也常施醫於民並和地方實醫交流醫術,以至他的處方有北方風格,他標舉經方,尊崇仲景,又仰尚漢唐,服膺徐靈胎,效法錢塘二張,醫效卓著,又致力於著述。主要著作有《醫學三字經》、《醫學實在易》、《醫學從衆錄》、《傷寒醫厥串解》、《靈樞素問淺注》、《金匱要略淺注》、《長沙方歌括》、《時方妙用》、《女科要旨》等。他的著述,因其理解深刻,撮其要旨,故能深入淺出,返博爲約,因其文筆通脫流暢,令讀者能由淺入深,從簡執繁,陳修園的著作刊行以後不僅醫界青睞,百姓也用爲保健必備,一直是暢銷書。但也因在著述時有不根之事以及刻書商的緣故,引發公案而有白圭之玷。

第一樁是《醫學三字經》的託名出版。《醫學三字經》是仿效宋代王慶麟《三字經》的體式,以三字的韻,以千餘言概述醫學源流、理論及常見病證治,有論有方有藥,簡明扼要,便於初學背誦和概覽全局。是書在首發時曾託名葉天士,意在“取時俗所推崇者,以投時好”,希翼利用名人效應以招徠讀者。果然在發行後洛陽紙貴,“三字經”書名也噪傳當世,遂於嘉慶9年再次付梓之時,去葉天士之託名而“屬歸本名”,並在《小引》中陳述原委。此事在當時多有評騭,但因著作本身價值甚高,不遑深究,揶揄抨擊倒起了廣告傳播的作用,購書者更多,陳修園的知名度反而愈評愈高。

第二樁是他的門人私抄熊笏的《中風論》。熊笏字叔陵,是江西安義名醫。曾著《中風論》、《難經輯注》、《傷寒金匱合注》、《醫案一隅錄》等。其中《中風論》一書,爲中風首部專著。仰慕陳修園之大名,熊氏不遠千里挾書來證所學,陳修園在自家庭院內爲其安排住室,交談時得知熊有著述,但“奈深自謙,秘不示人”。一旦熊笏外出,修園的弟子們便私入下榻,打開熊笏的書箱,於一夜中將《中風論》分抄完畢,有抄書者,有瞭望巡哨者,熊氏全然不知。翌日清晨再想繼抄其他著作時,熊氏已“束裝歸矣”。這樣,熊笏的《中風論》便由陳修園的弟子手中傳出。此後由福建子莊林慶祺從裏中郭秋泉借到家藏抄本,而於光緒10年(甲申)8月由醉經閣刊刻問世。林慶祺在序中既不沒熊笏之功美,又“奇劂竣事,屬敘緣起”,直揭此樁文案,使爲世人所知。民國13年,裘慶元先生在編輯《三三醫書》之時,因《中風論》“獨出心裁,論中風之病所病因,原原本本,切切實實,如洞見癥結”,而將納入《三三醫書》輯中,署名“熊笏輯、陳念祖定,裘吉生刊行”,附有熊笏自序,林慶祺序,意在確認熊氏著作權的同時,又保留林序以鑒陳修園門人“私發其簏”的行徑,但陳修園及門人抄書後,未掩熊笏的署名,可謂學心未泯。林氏已經注意到熊笏的署名,可謂學心未泯。林氏已經注意到熊笏的著作,除《難經輯注》刊行外,其他如《傷寒金匱合注》、《醫案一隅錄》,僅能從《難經輯注》的序文中得知書名,“肆中遍訪無此書”,倒是《中風論》經過陳氏門人的竊抄,又經林氏向郭秘泉借閱轉錄而得以刊行,他們對書的名世都有一定功勞。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5 Thu 2006 18:18
  • 李可

《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李可著 頁數:407 出版社: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
簡介:李可(1933),山西靈石人,山西中醫界獨具特色的臨床家之一,著有《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本書收錄了李可老中醫有關小兒科、婦科、外科、泌尿科、內科等各科急危重症難病的治療經驗。

目錄:

破格救心湯救治心衰實錄
肺心病急性感染
風心病合併冠心病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當代著名中醫學大師,傷寒學專家著力于《傷寒論》的研究。強調六經的實質是經絡,重視六經病提綱證的作用。提出《傷寒論》398條條文之間的組織排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臨床辨證善抓主證,並擅長用經方治病。原名劉榮先,1917109日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幼年時,因體弱多病,常延請中醫大夫治療,親身感受到了中醫藥的療效,逐漸對中醫藥産生了興趣。由於他體質虛弱的原因,他的父親在擇業時給他選擇了中醫這條道路。16歲時在營口正式拜當地名醫王志遠先生爲師,矢志學習中醫,從而邁出了此後漫長中醫生涯的第一步。

傷寒論臨証指要http://krsna.lamost.org/engine/node/519

劉渡舟醫案 http://www.medizone.com.cn/html/20401.htm

. 麻黃加術湯證——水腫案
X X,女,37歲。患浮腫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劇,曾經西醫診斷爲粘液性水腫,多方求治無效。患者全身浮腫,以顔面部爲甚,伴惡寒,肢體沈重疼痛,無汗,胸脘痞滿,小便不利,大便常秘。舌苔白滑,脈浮緊。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翁明富 /香港
出處:http://www.tcmforum.com/mpublic.html

一提到針灸,相信在大家腦海裏,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三個地方。中國、日本、南韓。其中尤以針灸發源地中國為針灸學術的正統。在我接觸針灸之初到學習針灸,這個觀念已經開始動搖。1822年清政府廢止太醫院針灸科,從此針灸廢而不用或流入民間。到新中國成立,中醫是斷了層(中醫應有的薪傳系統)。看官不相信也罷!當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是絕不勉強大家要接受我的觀點,祇希望暫時放開習慣的想法,看看被遺忘中醫應有的薪傳系統。在海峽的另一邊,我喚作『臺灣針灸四大門派』。有人問我何不叫做『臺灣針灸四大家』,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不得含糊。不是四位針灸技術很好的大夫,而是好幾代人的努力。有一個系統的治療思辨方法,獨特的手法能薪傳下來。不就是一個派別。其實針灸一直是有門派。如明朝陳會所傳劉瑾重校的《神應經》江西梓桑君席弘遠把針法傳至十一世席天章再傳至陳會(宏綱)再傳二十四人。難道不是一個流派?有關針灸門派的文章,可參看魏稼針灸經驗集第161頁,試論古代針灸學派。169頁。關於針灸各家學說與流派,門派不是故作神秘或黨同伐異的工具,相反是保存有價值的治療經驗使之傳之有人,不絕如縷。有了繼承,才能發展。以下排名祇是以我個人接觸各派的先後作準。雖不叫人滿意,相信仍可接受。以下分別為: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提到歷史上醫家之間的關係,許多人會聯想起「掃葉莊」與「踏雪齋」的故事,說是葉天士與薛生白常互生齟齬,各在自己書齋的取名上做文章,影射攻擊對方,似乎不掃、不踏,不足以解恨。上百年來人們把它作為笑談傳聞。

葉、薛二位均是溫病學醫家,從二位醫家的為人及治病態度看,這個傳聞頗值得懷疑。

葉天土以虛心好學著稱,即便是他成名以後也是這樣。關於他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故事很多。為了學到知識,他曾改名換姓,拜一位姓劉的名醫為師;他也曾煞費苦心,喬裝打扮成窮人模樣拜老僧學藝,學成後方才披露姓名。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項橐,天生奇慧。七歲時與二,三子於土地玩築城遊戲。城既築好,則坐於城內。

孔子,字仲尼。設教於魯國之西。在其尚未拜會於老子之前(五十歲時師於老子)。

胸懷千里,心濃氣盛。乃自視甚高,自謙未逮也。一日。率諸弟子御車出遊。

巧遇數小兒於馬路嬉戲。其中有一子獨坐不戲。

孔子乃駐車問曰:[獨汝不戲,何也?]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味:苦平
功用:可下宿水,除痰飲,消積聚,利二便,
主治:療風狂病
傳奇:范純佑女喪夫,發狂夜斷窗櫺登桃樹食花幾盡,自是遂愈。以能瀉痰飲滯血也。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我只是比任何人更尊重生命而己」
                    ~ 手塚治虫,怪醫黑傑克(Black Jack)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中疏木話四明

 

 

    爲章次公先生譽爲“清代醫中奇人”的高鼓峰,以擅治雜病見長,他在《四明心法》中提出的肝病三方,即疏肝益腎湯、滋水清肝飲、滋腎生肝飲,“水中疏木”,別開生面。
  茲將三方用藥羅列如下: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徐靈胎(1693—1771),原名大椿,曾名大業,靈胎乃其字,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人,清代著名醫學家。他出身於名門望族,從小業儒通經,博學多才,兼通天文、地理、數學、水利、文詞、音樂、武藝,靠刻苦自學而精通醫學,尤以醫學著稱於世。他博極醫源,精於臨床,勤於著述,有《難經經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貫砭》、《醫學源流論》、《傷寒類方》、《蘭台軌範》、《慎疾芻言》、〈洄溪醫案》等醫學名著傳世。徐氏精通養生之學,攝生有術,德高藝精,享年79歲,這在當時要算高夀了。關於徐氏在攝生頤養方面的訣竅和卓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具有深厚的養生理論根底
徐靈胎少年時喜歡研讀《周易》和《道德經》,曾歷時20年對老子的《道德經》詳細加以注釋。諸如《周易》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窮則變,變則通”,“君子安不忘危”,“樂天知命,故不憂”等名言;《道德經》中的清心寡欲,見素抱樸,愛氣養神,禍福相倚,以柔克剛等論,無不銘記在心。他曾把朱熹所編《四書集注》讀得滾瓜爛熟,諸如《大學》所說“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言; 《論語》所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有三戒(戒色、戒鬥、戒得)”之意;《孟子》關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等論,無不拳拳服膺,深信不疑。無論立身處世,攝生保養,全都終身奉而行之。有的養生家說人可以做到長生不死,徐靈胎從不相信此說,而是力辯其虛妄。他在《醫學源流論》中說:“養生者之言日:天下之人,皆可以無死,斯言妄也”;即使是“絕嗜欲,戒勞累,減思慮,免於疾病夭折(早死)則有之其老而吒,吒而死,猶然也。”徐氏相信,注重養生能夠使人防範疾病和延年益壽,但最終誰也逃離不了衰老死亡的規律。“故終身無病者,待元氣之自盡而死,比所謂終其天年也。”因此,養生的意義在於切實地保養好自己的元氣,爭取能夠終享其天年。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該墓地曾被訛傳爲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掘了1號墓,1973年至1974年初,發掘了2號、3號墓。據《史記》和《漢書》記載,長沙相利倉于漢惠帝二年(西元前193)卒。隨葬器物有大量“譴策”竹簡、醫簡、帛書、彩繪帛畫和兵器、樂器、漆器等,其中已判明的帛書有28種、計12萬餘字,分爲六藝類、諸子類、兵書類、數術類、方術類和地圖類等,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的一次重大發現。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提出的"李約瑟難題"的一般表述是:
為什麼在西元前2世紀至西元16世紀之間,在將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
於實用目的方面,中國較之西方更為有效?
但是:"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會落後""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發生"等。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有同道如此論述,先轉載以嚮同好!(後續再補以評論)

證治: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一般主以小柴胡湯。可加減藥味調治之。

藥名:合歡皮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針灸刺灸法通鑒
針灸治病早于方藥治病,而自《內經》以下,方藥的運用遠多于針灸,何也?答日︰針灸之痛遠甚于方藥。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針具的改良,針刺之痛遠輕于火灸,而古代灸方卻遠多于針方,又何也?晉代葛洪日︰“使人用針,自非究習醫方,素識《明堂流注》者,則身中榮衛尚不知其所在,安能用針以治之哉!”陳延之則日︰“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皆言針難而灸易。針刺之難難在何處?在于手法耳, 同是一穴一方,其補瀉不同而治也不同,如“傷寒無汗,補合谷,瀉復溜即汗;汗多補復溜,瀉合谷即止”(見《循經考穴編》),且補瀉更有先後多少之別。那麼,何為補,何為瀉? 《內經》雖有明文,而時人已有異解,後人更生分歧。是以針術難于言傳,“須師乃行”,此針法難行之一也。此外,古代針師多秘其術而不輕易示人,是以古針方鮮有注明針法者,偶有出注者,多也語焉不詳。故宋代《證類本草》序日︰“自古人俞穴針石之法不大傳,而後世亦鮮有得其妙者,遂專用湯液丸粒理疾。”此針法難行之二也。而至金元以降,言針法之書驟多,然醫家又多玄其術而夸其能,針法遂愈變愈繁,學者茫然不得其妙。此針法難行之三。由此看來,要切實提高針灸療效,並使中國古老的針術在世界範圍內推廣運用,首先必須對于大量古籍中散在的針法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再結合現代臨床、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去粗存精、去偽存真,使其簡單化、規範化,切合實際,從而能夠有效地指導針灸臨床實踐。 

與針刺的情形不同,灸療的補瀉法很簡單,而且自《內經》後少有變化。可是灸法補瀉真正在臨床中運用的並不多。其臨床實際意義尚有待于更深入的臨床驗證。灸法的問題主要在于分類上。古人所言“灸”者未必是灸,其不言“灸”者也未必不是灸法。更有同一灸法而有不同名,或同一名而實為不同法者,或同一法分子不同類者。凡此種種,若皆因名歸類,勢必混亂不堪,則本書何以稱之曰“通鑒”?若要將所收集的資料均一一甄別,系統分析,再進行科學的分類,又談何容易(針法的科學分類,難度更大),我想這恐怕也是中醫高校統編教材《針法灸法學》對古代刺灸法,至今仍未進行系統分類的緣故。而對于這分類工作的難度,我們事先並沒有(也不可能有)充分的認識,以至于在以後的工作中,使我們付出了比原設計多出數倍的艱辛。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家太極門獨脈傳人──陸錦川

仿佛居士陸錦川先生,古道家太極門獨脈傳人,今中華太極學之立學者與授學者,中華秘傳氣治醫學之承傳者,氣道金針學之理行創立者。仿佛先生,姓陸,名流,字錦川,號不息。其名、字、號中隱「川流不息」之道諺。其道號仿佛者,恍惚也,即老子「恍兮惚兮」之旨。

仿佛先生誕育於翰墨、武功、道修之傳統文化世家。父師陸明,乃玄一先生,世代書香,武醫傳家,又為道門「五秘之首」之道家太極門獨脈傳人。故先生幼承庭訓,經文習武,內承家傳舊學,外習學校新學,於少年之時,即已透破有礙。稍長更外出遊學,參訪明德,歷練世行,飽經磨難,終能博通內外,學貫古今。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張步桃為知名中醫師,在傳統醫界享有盛名,平日以簡便療效為養生原則,醫學見解獨到,診治過的患者不計其數。張步桃的診療養生原則就是簡便廉效。不像西醫動輒打抗生素、斷層掃瞄、住院觀察,所費不貲,中醫高明在花小錢就能把問題搞定──十足的簡單、方便、便宜、有效。
        曾任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執行秘書、林口長庚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考選部中醫師特考典試委員、中國醫藥學院兼任教授等職務;現任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常務董事、中醫師特考筆勢及格人員訓練班講師、中醫師全國聯合會顧問、榮星中醫診所負責人。
        著作包括多種有聲書,以及「黑豆.蘿蔔.茶」、「小病不求人」、「酒色財氣」、「感冒自療法」、「自己開藥方」、「自己開藥方-下」、「簡易去除過敏DIY」、「張步桃開藥方」、「吃出免疫新活力」、「張步桃治大病-看中醫如何辨症論治,妙手回春」等。 (http://www.093.com.tw/093_01_04.htm

電子書:中醫怎樣看病(http://nricm2.nricm.edu.tw/pages/show.php?qry_subject=25&qry_dtnbr=)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與你分享我與彭奕竣醫師的交流經驗!
當初我接觸中醫之後,到圖書館找書看(這樣比較省錢),
意外看到彭醫師的書,當天熬夜將他看完,在看的過程中,非常激動,
既然有那麼多我不知道的內幕,而且根本沒有所謂的不治之症,
只有不會治病的醫生,心中五味雜陳,因此為之氣結,心想早一點看到此書,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7) 人氣()

黃必麟醫案(http://www.wretch.cc/blog/jazzliang&category_id=340890

            苗栗扎針記(http://www.wretch.cc/blog/jjpong&article_id=2205871

 昨天趁著暑假的最後一天跑了一趟苗栗找到了在苗栗開針灸中心的黃必麟老師。現在的
中醫雖多,也不乏高人,但是以針灸為主的中醫師卻比較少,為了體驗針灸的功力也為
了把自己的身體調整一下,於是就跑了這一趟。

 由於中焦陷落加上有心悸,黃老師用了內關間使,心包經跑馬針治療心悸。取陽陵、陷
谷,土中之木和木中之土兩穴去治療木氣剋土的脈(右關見弦脈) 這兩組取穴都不是什麼
高妙的理論去推導出來的,甚至我自己有時候也會扎,但是黃老師一把針刺入內關間使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著名的中醫師原本學的是西方科學
2.
從事西方醫學研究長達十年以上
3.
西方神經學與中國針灸的關連性
4.
因針灸而一腳踏入中醫領域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世紀上海地區存在著一個以擅用附子爲學術特點,具有學術繼承關係的醫學流派。這一流派的創始人是祝味菊,徐小圃同爲第一代人物,陳蘇生是祝味菊的弟子,徐仲才是徐小圃哲嗣、祝味菊弟子,章次公受祝、徐兩位的影響,陳耀堂很可能受祝味菊的影響。並具體介紹了六位名醫運用附子的成就和淵源關係。

   
附子一藥因其能起沈、拯垂危而爲歷代醫家所推崇。古代醫家中最善用附子者當推張仲景。近年來筆者對近現代名老中醫運用附子的經驗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20世紀上海地區擅用附子者也不乏其人,其中有六位名醫在運用附子經驗上最具特色,享有盛名,且存在一定學術淵源關係,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個醫學流派。他們是祝味菊、徐小圃、陳耀堂、章次公、陳蘇生和徐仲才,均長期在上海地區行醫,而名滿全國。上海地處江南,長期受溫病學派的影響,臨床上敢用、廣用、善用附子的醫生不多。由於上個世紀上海逐漸發達、國內社會動蕩、民衆遷徙頻繁等諸多原因,使上海逐漸成爲一個名醫薈萃的地方,由於人才的廣泛交流,也衝擊著固有的醫學思想。所以祝味菊的由川入滬,帶來了一股醫學新風。他來滬後,又將其應用附子的寶貴經驗無私地傳于友人徐小圃,門生陳蘇生、徐仲才,後者還是徐小圃哲嗣。而章次公用附子受到祝味菊、徐小圃的影響。陳耀堂也很可能受祝氏影響。正是由於這樣薪火相傳而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敢用、廣用、善用附子爲主要特色的醫學流派,一度在國內頗有聲勢,可惜在今天這些寶貴經驗已泯而不彰。

   
祝味菊(1884 1951),浙江山陰(今紹興),是這一流派的創始人。他童年隨父入蜀,1917年入四川軍醫學校攻讀二年,隨後東渡日本考查醫學。1926年由川入滬,曾任中國醫學院教授,神州醫學總會執行委員等職。時有“祝附子”之美譽。祝氏廣泛運用附子於各科雜病,劑量常在1530,尤精于配伍,或師法先賢,或獨出心裁。如附子與羚羊角同用,古方資壽解語湯有之,後世用之不多,而祝氏則常用之。嘗謂:羚羊角治腦,附子強心,體虛而有腦症狀者最宜。附子與石膏同用,治高熱屢效。二藥一以制炎而解熱,一以扶陽而固本。《千金》之越婢湯,即石膏與附子同用,一以制亢,一以強心。附子之溫配大黃之攻下,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偉,乃祝氏獨特經驗。他認爲治阿米巴痢疾雖用芍藥湯最驗,但必須與附子、熟大黃共用,效力方著。又以二藥治風疹塊,尤有特效,此皆師法先賢而別有會心者。祝氏還獨創了一些配伍。如附子與酸棗仁同用具有強心之效力。祝氏認爲此二藥之效能,勝於西藥之毛地黃,對傷寒及雜病病人的心臟衰弱,無不在處方中重用二藥。附子與柴胡同用,此法祝氏用得最多。寒熱往來與瘧疾,以附子配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肝腫大脅肋脹滿,附子配柴胡、當歸、芍藥,重則三棱、莪術,可使肝腫逐漸消失;附子配柴胡、控涎丹治胸膜炎有特效,則爲祝氏獨得之秘。他還常以附子配伍瓜蔞、薤白治風濕性心臟病。他說:《金匱要略》瓜蔞薤白白酒湯治胸痹甚效,近世所謂風濕性心臟病頗類乎此,若再加附子等振陽之品,其效更彰[1]。此外祝氏根據仲景桂枝龍骨牡蠣湯而立溫潛之法,即用附子之溫與磁石、龍齒等之潛而成,治咯血、失眠、心悸、怔忡、遺精、夢交甚驗[2]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